为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寻访大先生事迹,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传承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追梦人”实践队于2023年1月15日-2月19日期间进行了返家乡社会实践,以青年传承者的视角,对高校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了解情况、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方式和寻访科学大师的故事等多方面进行线上线下采访调研,并通过话剧等艺术形式对科学家精神进行了传承和弘扬。
集训里体会艰苦,演绎中感悟精神
实践队于2023年1月15日-1月19日进行了由陈帅导演组织的《康继昌》话剧队演员集训,陈帅导演对于话剧的基本功包括发音、台词、形态等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指导,帮助各位演员更深入地走进人物角色,为之后的排练打下扎实的基础。最后一天训练时,实践队还邀请到了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李春科对话剧队进行了线上指导,李春科对话剧队演员们身体力行地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老一辈计算机人光荣传统的积极行动给予了肯定与勉励。
2月6日下午,实践队组织成员观看了一系列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并分享感悟。在观看了话剧《大地之光》后,实践队队员祖浩博谈到,“‘科学没有了争论,就好像地壳没有了碰撞,是激发不出能量的’,看完这部话剧,我再次体会到以李四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崇高品格,这也鼓励和激发着广大青年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这番话语引起了其他队员的强烈共鸣。在观看西工大学子演出的《寻找师昌绪》时,队员张凯伦和苏宇龑在分享感悟时都谈到:师昌绪先生是我校学子的楷模,他身上的胆识、担当值得广大新时代青年学习。
实践队还集体观摩了清华大学讲述邓稼先事迹的话剧《马兰花开》、西安交通大学关于钱学森先生的话剧《归·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述郭永怀先生科技报国故事的音乐剧《爱在天际》等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优秀剧作,成员们就自己感触较深的作品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和分享。
通过实践队的线上集训和对弘扬科学家精神优秀剧作的观摩,实践队员们对科学大师们的伟大精神和优良品格,都有了较深的体会,对于如何展现大师形象也有了自己的切身感悟。实践队队长金泽斌说:“在观看这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艺术作品过程中,这些大师们身上的那种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挚爱无不让我们动容。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身上那种浓烈的家国情怀、创新求索的开拓精神和不怕苦不怕难的坚定意志,这些都是他们留给我们青年一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挖掘、传承和弘扬。”
2月7日下午,实践队组织观看了演绎西工大计算机学科奠基人康继昌先生事迹话剧《康继昌》1.0,随后邀请了话剧1.0的演员陈柯帆、李若笛、孙孝通、李浩洋四位同学进行了经验交流,他们讲述了自己在参演《康继昌》1.0时的难忘经历,同时鼓励广大实践队员在表演时不要胆怯,多和导演、其他同学沟通,也表达了对于《康继昌》2.0的期待与支持。
沉浸剧本角色,感悟时代荣光
2月12日,实践队进行了《康继昌》话剧2.0的剧本朗读会,并邀请到了话剧舞台总监王龑学长到场指导。刘佳辰、苏宇龑和张凯伦等同学分别尝试了剧本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角色,王龑学长分别就角色背景理解、基本功等方面对实践队员进行指导,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角色、体会人物感情、更好地演绎康剧,展现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为真实再现康继昌先生的生平事迹,由计算机学院张亚男老师带队,金泽斌、张露文等队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采访了康继昌先生的几位学生:刘斌教授、王国庆所长、王敬文先生和周兴社教授,他们不仅继承了康老的科学家精神,也在自己的岗位上赓续前行发光发热。王敬文先生回忆道,“提起康老,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有两个,第一句话是‘you must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这句话听起来虽然普通,但是在那个时代里特别有用,世上的万事你都要知道一点,你才知道要在哪一方面去钻研,在某一个方面要知道所有的事情,钻研变成专家。这对于做科研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句话是‘你们做设计搞科研一定要抓住philosophy’,philosophy不只是哲学的概念,更是设计宗旨,要抓住思想,目的目标一定要很明确。”从学生们对康先生的回忆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康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在科研上一丝不苟的科学家情怀。前辈们也对队员们寄予了勉励与期望:勉励队员们要深入挖掘并深刻领悟康老师的思想精髓,也希望青年一代能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赓续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为了采撷先生的生活点滴,全面再现鲜活的人物形象,实践队还来到康先生家里,采访了康先生的爱人罗正容大夫及儿子康前望老师,从对罗大夫的采访中队员们了解到了康先生的善心善行,虽然一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块钱,但只要有义务捐款,康先生必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罗大夫还提到:“他是一个很节约的人,吃穿用都很节约。”采访康前望老师时,前望老师说道:“我父亲是个很谦和的人,所有学生都像是他的孩子。”康前望老师还提到了父亲对他的教育:“我父亲时常叮嘱我做学问要严谨踏实,要时刻勤勉奋进,不可松懈。”从对罗大夫和康前望老师的采访中,队员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康先生,在严谨的科学家身份之外康先生更是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队员们被康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
寻访先生足迹,探寻艰辛之路
实践队成员在寒假期间还前往了位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纪念馆(简称:哈军工纪念馆)进行参观。1957年,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攻读副博士学位时,康继昌先生便开始机载数字计算机的课题研究。1958年,中央正式批准哈军工试制“东风-113”(国防建设重点科研项目),康继昌授命担任“东风-113”机载计算机研制组组长。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整建制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加盟令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如虎添翼,哈军工众多的计算机精英人才也为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事业增添了一支劲旅,在哈军工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奋战和忘我研究,康先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该机的原理样机……纪念馆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下了那些年轻的面孔和曾经的奋斗岁月,一件件珍存的科研物品也讲述着那些动人故事和无数个不眠之夜,实践队队员在纪念馆里认真观看,细细聆听,仿佛穿越时光重走了一遍康先生来时的路.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完成了演员线上集训,观摩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优秀剧作,切实提升了队员们的表演素养;同时也开展了对新演员的基本功指导、《康继昌》2.0新剧本的朗读会,以及剧本角色的预选环节,为话剧联排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迈开脚步走出去”,深入康先生生活环境,采访先生的家人学生及与康老接触较多的老师前辈,同时还前往哈军工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沉浸式探寻康先生的人生足迹,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细致搜集了大量人物一手故事,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饱满生动。
36个朝夕的社会实践,不仅为《康继昌》2.0的顺利排演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更让实践队队员们开阔了视野和胸襟,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在充分感悟大师们科学家精神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了这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厚植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实践队员们也将时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演绎科学家光辉事迹中书写青年一代的时代新章。
(计算机学院 图/金泽斌 审核/张亚男 万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