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把握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艺术教育中心指导下,学生书画协会、壁画文化研习社、丝路文化研习社、素痕折纸协会等社团联合组建“韵书画壁 古韵丝程”实践队,培养青年学生以传统壁画文物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东方美学,彰显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古韵凝萃,晋博探秘
6月20日下午,实践队怀揣着对千年文明的敬意,走进山西博物院,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探秘之旅。

在“文明摇篮”展区,斑驳的石器与厚重的青铜器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山西作为华夏文明肇始之地的辉煌过往。步入“民族熔炉”,北魏陶俑生动的面容仿佛穿越时空,映照出历史上多民族在此交汇融合的璀璨光芒。驻足“天下晋商”展厅,万里茶道的地图,更勾勒出晋商穿越草原大漠、开拓万里茶道的壮阔图景。

团队成员陆煜祺感慨,此次参观穿越五千年文明,深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既是寻根者,更要做传薪人”。一件件展品,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理解,更在心中埋下了传承的种子。
北齐遗韵,壁画风华
6月21日上午,实践队踏入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艺术朝圣。

娄叡墓壁画气势恢宏,仪仗队列仿佛正从墙壁上走出,再现了北齐贵族的庄严气象;徐显秀墓壁画则笔触细腻,宴饮、乐舞场景栩栩如生,让千年前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在讲解的引导下,队员们屏息凝神,细致观察,不仅领略了北齐壁画独特的艺术风格,更触摸到了那个时代鲜活的社会风貌。

“壁画不仅是墙壁上的图画,更是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团队成员张馨鋆感叹。这场艺术探索,让冰冷的墙壁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也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守护这份风华的责任。
非遗焕新,文创承韵
6月21日下午,实践队走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馆,亲身感受“活态传承”的魅力。

馆内,流光溢彩的平遥推光漆器、巧夺天工的广灵剪纸,无声地讲述着手艺人的匠心。在非遗传承人樊清平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大漆技艺的神奇:书签浸入漆液,提拉旋转间,水墨般的纹理自然流淌,每一件作品都诞生了独一无二的“意外之美”。队员田铭翔更将书法融入其中,在亲手制作的漆扇上挥毫,让两种传统艺术交相辉映。随后,在非遗传承人赵翠莲老师的悉心指点下,一块块平凡的面团在队员们手中绽放成精致的玫瑰。活动期间,庄重的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行,为未来持续的文化传承搭建了桥梁。

“非遗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创造的活态艺术。”田铭翔手持自己的漆扇作品说,这次沉浸式体验让他深刻感受到非遗的生命力,更坚定了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人的决心。
复壁摹韵,匠心古意
6月21日晚,实践队在参观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后开展徐显秀墓壁画摹画活动。队员们通过观摩真迹、研习技法,亲手复现壁画精髓,深入体会北齐绘画艺术特色。
“在色彩与线条的复现中,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也掂量出了传承的分量。”团队成员谢琳深有感触。这次活动,巧妙地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青年学子的创新实践相融合,为古老的壁画艺术探索着新的传播路径。

山西太原站的实践行程告一段落,接下来“韵书画壁 古韵丝程”实践队将继续出发,前往山西大同,领略石窟造像与壁画文化的千年传承,积极开拓“游 - 学 - 研 - 传”贯通一体的美育传承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文字/陆煜祺 马腾 李阳 王淑珍
图片/毛宏坤 孙东方
审核/樊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