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语言壁垒如同横亘在乡村发展路上的无形高墙。过去,怒江村民因语言不通难以清晰推介特色农产品,外来投资也常因沟通不畅望而却步。普通话打破了民族间的沟通隔阂,让不同民族的智慧与技艺在交流中融合创新,也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怒族的“哦得得”民歌、达比亚舞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从“语言不通难迈步”到“语同音后天地宽”,普通话正在重塑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注入持久生命力。

图一 校地座谈会
6月26日,实践队在浦东/怒江青年服务站与共青团怒江州委就“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校地座谈会。共青团怒江州委副书记杨涛向实践队介绍,推普工作每年都在做,但是老年人群体的普通话普及情况仍然较低。和谐社区是泸水市最大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其中老人都来自于脱贫攻坚期间山上移民搬迁。老年人说惯了本民族语言,在学习和运用普通话上有较大困难。同时他也提到当地仍有大量年轻人说不好普通话,他希望实践队能够深入学校,与当地青年进行交流,激励他们说好普通话。
实践队队长向书记介绍了本次推普活动的行程安排,实践队将深入和谐社区和怒江州民族中学实地推广普通话,提高当地人民运用普通话交流的兴趣。
6月26日下午,实践队抵达怒江州民族中学,于郁文阁礼堂为准高三学生做宣讲。宣讲由高三年级主任何主任主持,学校校团委书记等领导及教师和650余名准高三学生参加。会上,何主任简要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实践队的成员,并对实践队远道而来表示热烈欢迎。
实践队穆易欣率先登场,分享大学生活。她用锡伯语“bei hosh na”(你好)与大家打招呼,介绍自己作为少数民族在西工大学习生活的亲身经历,拉近了与怒江少数民族同学的距离。分享中,她特别讲述了自己攻克普通话难关、最终考取二甲证书的过程,以亲身经历传递奋斗力量。最后,她真诚寄语高三学子:“要锚定心中目标,全力以赴拼搏,更要学好普通话,为迎接多元精彩的未来筑牢沟通之基。”

图2 民中学子积极回答问题
互动环节中,一名民族中学的学子就“柔性电子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给出了颇具见地的回答,其清晰的思路与独到的视角赢得全场热烈掌声。不过,由于回答时口音较重,部分内容需重复多遍才能被完整理解。这一细节让实践队员与在场同学深刻体会到:在交流中说好普通话,既是高效沟通的前提,更是思想碰撞的桥梁。最后,实践队员鼓励他精进普通话,为未来逐梦之路扫清语言障碍,实现航空航天之梦。
6月27日上午,实践队联合云南阳光公益前往和谐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实践队员一下车,20余名老人就在老党员文又凤扒的带领下唱起傈僳族歌曲欢迎实践队的到来。
交流过程中,实践队员教授了“泡馍、钟楼”等陕西特色词汇。当队员们邀请老人们读出学习到的词汇时,一位普通话讲得很好的奶奶立马举起手回答,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图3 夏宗圣同学教授词汇
热情的傈僳族老人也教了实践队员“你好、吃饭、学生”等傈僳族语,并教我们用傈僳语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最后,实践队员和老人们用汉语与傈僳语合唱了这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04 实践队与居民们合影
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普通话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与文化传播的助推器。从文化传承到经济发展,普通话既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更是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硬支撑”。它让怒江峡谷的民族故事走出大山,也让先进的发展理念走进村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文字/张臣浩、叶懿洋、周蕾
图片/王泽一、查笑阳
审核/李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