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重要论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素养,西北工业大学“访航发重器,锻铸剑之魂”实践队于7月初赴沈阳、北京的国防院所、高等院校、红色场馆等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们怀揣着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热忱与对红色精神的敬仰,完成了一段“蓝色铸剑,红色铸心”的实践征程。
一、蓝色铸剑,逐梦总师路
1.科研实践时,共绘航发梦
7月2日上午,实践队成员共同参加了2025年“蓝色情怀”主题实践暨“千名学子进国防”沈阳行活动开幕仪式。在沈阳市人力资源部门相关领导、重点企业代表的介绍讲解中,实践队员对于沈阳市相关企业的军工院所的基本情况、沈阳市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当地就业情况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7月2日至7月4日,实践队赴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基地等航发单位交流学习参观,了解航空发动机及相关领域行业发展现状,将已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研制生产结合学习。
在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实践队员进入到了实际的实验和生产车间,了解了发动机的设计、制造、装配以及性能测试的部分过程。同学们切实感受到每一台发动机在研发设计期间所经历的严格检验,认识到在航空发动机实际的测试实验中,细节和设计的重要性,更加理解了航空发动机设计的高复杂度和高精度。
在航发黎明公司,实践队员参观了公司发展展馆和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生产流水线,了解学习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量产型号航空发动机的具体制造、装配过程以及高度集成化自动化的航发装配零件流水线。本次参观深化了同学们对工业化能力,智能制造对于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重要作用的认知,也让实践队员明白了航空发动机高性能,超轻量,高可靠性的特性所需要加工技术的复杂。
在航发燃机公司基地,同学们见证了超大型燃气轮机的试车台与调试过程,了解了已经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到民用燃气轮机的丝滑转变,明白了燃气轮机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民用价值。
7月7日下午,实践队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一所学习实践。在研究所讲解员的介绍下,实践队员参观了从传统机械加工到增材制造转变后的发动机的零件制造,并参与了座谈,了解了增材制造技术在航发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更新布局,展望了航发未来发展方向。

从军用航发的研发设计到具体制造的新技术引入,再到燃气涡轮发电的民用转化,同学们系统化了解了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方方面面,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为以后成为总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院士面对面,共逐总师路
“千名学子进国防” 实践活动期间,“访航发重器 锻铸剑之魂”实践队于7月2日下午赴中国航发沈阳所与刘永泉院士面对面座谈。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詹浩,动力与能源学院院长刘存良,动力与能源学院党委书记李磊,对外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苟兴旺,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刘伟,动力与能源学院副院长王治武,动力与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永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樊文迪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刘存良院长主持了此次座谈会。
会议伊始,刘永泉院士为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从初入大学到成为总师的奋斗经历,并就近50年来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梳理了纵横维度的发展脉络。此外,刘院士还阐释了他眼中成为总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言辞中饱含着铸剑班校外班主任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
交流环节,同学们向院士积极提问,从行业现状,个人发展,未来趋势等方面请教了很多问题,如 “飞机与航空发动机的关系”,“团队合作的方法”,“人工智能在业内的应用”等。刘永泉院士结合自己40余年的工作经历,以独到的视角和过硬的知识,具体详实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活动最后,刘存良对中国航发沈阳所和刘永泉院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同时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回味刘永泉院士的谆谆教诲,怀揣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之心,用脚踏实地、坚实奋斗、实干创新报效祖国,努力提升“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的能力,为成长为未来总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友校走访间,共话铸剑情
触摸航发脉搏,激扬报国壮志。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重要论述之际,西工大动力与能源学院实践队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与北航心起点实践队一道,参观北航沙河航空博物馆,开展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介绍座谈会,进行了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对话。

首先,在北航能动学院李志昆辅导员的带领下,两实践队共同参观了沙河航空博物馆室外展区,包括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飞机在内的14件退役飞机及导弹实物在此展览,展品在无声诉说着中国航空事业的沧桑巨变。
接下来,我们共同参观了沙河航空博物馆的室内展区,包括“壮志凌云”航空展区、“天问苍穹”航天展区和“逐梦动力”发动机展区等。在讲解员平稳流利的讲述中,那些深埋于岁月中的科研攻坚故事,让实践队队员们驻足良久——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华民族逐梦蓝天的精神图腾。正是这些凝聚着我国无数科研人员智慧结晶的国之重器,撑起了国之脊梁!
参观完毕后,北航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北航能动学院与两实践队举行研讨会,就航空发动机事业进展和实践队队员们进行了讨论。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实践队的同学们与北航师生关于建校情况、学科发展、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多元而全面的互相了解。
在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会谈里,每位同学都有所思,有所悟。两校学生将共同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矢志不渝为国铸剑。

二、红色铸心,点燃爱国情
1.雄赳赳气昂昂,重温保家卫国情
7月5日下午,“访航发重器,锻铸剑之魂”实践队来到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从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奋斗中汲取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力量。
进入陵园,便能看到刻有“抗美援朝烈士英魂永垂不朽”字样的纪念碑高高矗立在广场上,天色略显阴沉,将此刻的气氛烘托得更为宁静、庄严。
接着,实践队走进了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国际主义精神永存”……一句句响亮又坚定的口号,宣示着志愿军最为坚定的信仰、最为殷切的企盼。看到展示柜中志愿军比“联合国军”薄得多的毛毯、有弹孔的毛巾,同学们心中泛起一阵酸涩,而看到志愿军洋溢着乐观和自信的日记,同学们又发自内心地敬佩这些“最可爱的人”。
走过烈士墓前,同学们一个个念出他们的名字: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烈士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成为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2.且看红旗破晓,照亮豪情赤子心
7月6日凌晨,实践队的同学们集合出发,前往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浓重夜色正缓缓褪去,天边的朝霞即将大放光彩。在天安门广场翘首等待的实践队员们心情激动,自豪地分享自己与国旗的故事。当曙光向天安门投射而来时,国旗护卫队踢着正步走向升旗台;国歌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迎着晨光冉冉升起。实践队员们一同唱起国歌,眼睛紧紧追随着上升的国旗,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激动和自豪感,将自己和祖国紧紧连在了一起。
当国旗升到顶端,在风中飘扬,实践队员依然驻足,久久仰望。观礼天安门升旗仪式让每一位实践队员深深感受到,爱国不是空洞的话。它就藏在这亲眼目睹国旗升起的激动里,藏在每个人肃立致敬的庄重里。这份复杂的激动之情会留在实践队员心里,提醒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要用实际行动去热爱和建设我们的国家。
3.致敬旌旗所向,更铸科技报国志
7月8日,实践队的同学们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学习。虽然等待过程中天降小雨,但是同学们的热情依然高涨,兴奋地讨论着中国军备的发展历程与目前的优势。

进入展馆,共和国的军事发展之路在我们眼前铺开:在航空科技展区,轰-6、强-5、歼-7等“老兵”陈列在展厅中央,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保家卫国的辛酸与不易。在他们旁边的则是“野马”、“佩刀”等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美制装备,仿佛一枚枚授予英勇共产党空军战士的勋章;在陆军轻/重武器展区,大名鼎鼎的“功臣号”97式中型坦克正骄傲的挺立在聚光灯下,接受人民的检阅。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她带领解放军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此外,展馆中还陈列了从二战前到冷战后的一系列美、苏、中式装备。如“谢尔曼”中型坦克、“喀秋莎”多管火箭炮、“59式”中型坦克等。那些只有在战争片中才能见到的钢铁巨兽,如今带着时代的印记陈列在我们面前,真的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恍惚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共产主义战士们为了新中国舍生忘死、奋力拼杀的图景出现在眼前;回过头,“人民革命”四个大字依然醒目,“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追求也愈发坚定。
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又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航空博物馆等展馆进行参观,瞻仰历史遗物,笃定铸剑信念。
实践感悟:
李欣宇:参观中国航发燃机的半天,是理论照进现实的生动一课。亲眼见到“三轻一重”机组的精密构造,听着研发人员讲述技术突破的艰辛,才真切体会到“国之重器”背后的坚守。作为西工大学子,既为我国燃机事业的突破倍感自豪,也更坚定了要把专业所学融入国家能源装备发展,在实干中践行报国初心的决心。
丁斐祺:作为西工大航发学子,此次研究所之行令我深受震撼。院士的谆谆教诲点燃了科技报国的炽热理想,先进车间里精密运转的叶片与轰鸣的试验台,让我触摸到澎湃的“中国心”。深感肩上重任,唯有潜心钻研,方能不负时代,为祖国的蓝天铸就更强劲的翅膀!动力强军,矢志不渝。
尹存皓:7.4上午,我们来到了中国航发黎明。在航发展馆听毕讲解后,我面前的航发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凝聚一代航发人心血的珍宝。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制造厂房。望着全自动作业的流水线,我又震撼于我国强大的工业实力。
兰思彤:在航天科工三院31所的增材制造车间参观时,看到金属粉末就能打印出复杂的航天零件,感觉很惊讶。在参观其他所的时候,我对制造零件何时一体化,何时分开制造等的一些疑问在这也得到了许多解答。座谈会上,听相关人员介绍该所的情况,感到该所的实力之强,成果之多。
陈思琪:经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在专业认识上有进步,更在思想境界层面有很大提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和刘永泉院士的座谈环节,刘院士亲切地和我们分享了自己成为总师的成长经历,也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出了细致耐心的回答。非常感谢拥有这次实践的宝贵经历,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为航发事业不断贡献力量。
此次“访航发重器,锻铸剑之魂”社会实践已圆满落幕,通过一系列的参观学习与交流实践,实践队员们既深入了解了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拓宽了专业视野,为成为总师型人才奠定基础,又在红色教育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坚定了爱国报国的信念。正如实践队员们所感悟的,他们将把专业所学融入国家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之心。相信在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实践的感悟与力量,在各自的道路上发光发热,为我国航发事业和国家发展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文字/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
图片/张泽域 尹存皓
审核/徐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