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中医药振兴发展战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动力,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组建了一支以“青助乡村兴,药创未来”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队,由西北工业大学派驻杨家河镇挂职党委副书记张慧杰及生命学院副教授崔宁带队,于7月28日至7月31日深入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开展了一场融合前沿科研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深度实践。

(实践队合影)
产学研融合,探寻中药科技新路径
实践首日,实践队踏上了科技助产的调研征程,首站参访了陕西帛顶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材生发产品、化妆品以及生产销售等业务并独创性地推出了“聚焦生发的四维一体脑健康”头疗馆模式,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随后,实践队走进汉中千和农仓商贸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镇巴县本地丰富的农作物资源,致力于产品研发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交流了解了该企业在农作物种植、初加工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技术需求,为后续的科技合作与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实践队员介绍课题组研究内容、汉中千和农仓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实践队伍介绍公司产品)
次日,实践队深入秦巴腹地,考察了汉中市秦南牧业有限公司、兴民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及陕西中耘富里公司。在秦南牧业,队员们了解了中药材转化产品的创新模式;在兴民合作社,学习了先进的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技术;在中耘富里公司,切身感受了道地药材淫羊藿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标准与挑战。



(汉中市秦南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产品、实践队员学习当地天麻种植技术、参观陕西中耘富里有限责任公司淫羊藿种植基地)
在镇巴县百花谷现代农牧开发有限公司,队员们见证了中药材大黄的循环农业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展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还为公司解决了大黄药材处理的技术难题,实践队带队老师现场提供了专业指导意见,为产业开发及创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百花谷现代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带领参观大黄种植地、参观大黄粗加工工厂、带队老师指导处理技术难题)
聚焦技术痛点,搭建校地合作桥梁
7月31日,实践队重点调研了镇巴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系统考察了从现代化加工、权威检测到尖端研发的全链条体系。
在陕西财润农牧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加工流水线展示了药材从原料到成品的转变过程;镇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共检测中心则以其完备的设施和严格的质控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建立标准化的研究平台是未来合作的重要基础,”队长在参观检测中心时强调,“这能极大地促进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陕西财润农牧有限公司加工厂房、实践队伍在镇巴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合影)
在与神灯骐骥(陕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度交流中,队员们就中草药外泌体提取、靶向递送技术及活性成分高效组装等核心研究方向,与企业研发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
随后,实践队还参观了汉中正德泓药业有限公司、陕西本草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加工工厂,进一步加深了对药企加工流程的理解。
在陕西金慧方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就中药精深加工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企业负责人对实践队在活性成分高效利用和外泌体应用方面的研究表示了浓厚兴趣与合作意愿。


(参观汉中正德泓药业流水线工作间、神灯骐骥(陕西)生物科技负责人为我们讲解其合作商)
感悟与成长,把科研成果写在秦巴大地上
“这次实践让我们走出了实验室,真正触摸到了产业一线的脉搏。”一位队员在归途中感慨道。四天的密集调研,不仅是一堂生动的产业认知课,更是一次深刻的专业实践课。
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镇巴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和样本库。企业普遍存在的技术需求,如提升药材活性成分提取效率与稳定性、优化制剂工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等,与生命学院在中草药外泌体技术、活性分子智能组装与递送等方面的优势高度契合。
“药创未来”社会实践队此行,不仅深化了西北工业大学对镇巴县的定点帮扶工作,更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理念。实践队架起的校地企沟通桥梁,为后续生命学院与镇巴县中药企业在技术研发、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西工大的科研优势,赋能镇巴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助力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正成为现实。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更是一次青春与梦想的激情碰撞。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的师生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
(文字/刘诗雨、田硕琪
图片/陈师哲、高志远
责编/崔宁、马倩
审核/万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