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6月30日-7月7日,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青守边疆志”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毕加龙老师的带领下赴黑龙江省漠河市等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扎根边疆、重温历史、追寻精神,深刻领会强边固防的重大意义,厚植青年学子爱国报国情怀。
哨所足迹印初心:体悟戍边忠诚坚守
北极哨所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境内,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边防哨所,肩负着观察中俄边境线警戒、处置突发事件、防控非法越界等任务。哨所因为其特殊地理位置,在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
在与驻边官兵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北极村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及罕见的极昼极夜现象,已然成为了一大旅游风景区。在旅游旺季期间部分游客可能会偏离规定的活动区域,进入敏感地带,甚至在边防区域附近拍照打卡,这给边防官兵的巡逻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边防官兵更需要在旅游旺季保持高度警惕,确保边境安全,力求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
北极哨所地处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植被茂密,尤其在北极哨所所处的湿地和江边地区,蚊虫几乎成群结队,条件十分艰苦。尽管如此,边防官兵们依旧坚守在这片边境线,默默地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正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保障了这片美丽土地的安宁与稳定。

相比于北极哨所,北红哨所就显得更加的原始、质朴,更加鲜为人知。实践队员在解放军同志的带领下,顺着陡峭的楼梯爬上了哨所,在哨塔上,官兵们带着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哨所的观察设备,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设备进行边境监控及防范,这些看似简陋的设备却在极端的环境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队员们的到来,解放军的战士们也分享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在每天的固定轮岗时间内,他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时刻观察边境对方动向,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他们也都会定期沿边防路线巡视边界,确保边境安全。
作为守卫国土的“钢铁长城”,北红哨所的官兵们不仅仅承担着保卫边疆的任务,更肩负着治理边境社会的使命,需要确保没有无人机在禁飞区起落,没有对方游船偏离航线误入我方领土等等。战士们也分享了他们对祖国未来的期望,而队员们则谈到了自己对社会实践的思考与感悟。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让队员们对边防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战士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更多青年力量的关心与支持。

边境防火鉴使命:时刻筑牢防范意识
大兴安岭地区植被茂密,是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实践队走进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张张记录着火灾惨烈场景的照片、一件件在大火中损毁的遗物,将实践队员们带回了那段惨痛的历史:114万公顷的森林化为灰烬、5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讲解员通过详实的资与生动的讲解,为大家还原了大兴安岭火灾发生的经过、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灾后救援与重建的艰辛历程。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刻认识到火灾的无情与森林防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随后,实践队走进大兴安岭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现如今,当地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广泛开展建设,确保火情发生时救援力量能够快速抵达;防火瞭望塔与高清监控设备星罗棋布,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每一寸山林;沿山路设置的防火储水罐整齐排列,为扑灭初期火情提供有力保障……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举措,都是无数次实战经验的总结,更是守护边境森林安全的关键防线。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绿色林海中,无数戍边人让大兴安岭的万顷林海得到更坚实的守护。
铭记历史强信念: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每一座纪念碑、每一座抗战遗址,都是不应忘记、也不能忘记的历史见证”。活动期间,实践队赴哈尔滨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陈列馆内庄严肃穆,气氛凝重。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段段骇人听闻的史料,令队员们内心深受震撼,产生对历史的沉重思考与深切感触。研究员讲解到:“七三一部队曾妄图以生物武器摧毁我国边疆防线,这段惨痛历史警示我们,边疆安全关乎国家存亡与民族尊严。”

从漠河的边防前线到广阔海疆,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伤痕警示后人:国无防不立,边不固不安。作为新时代青年,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更是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红色印记砺担当:传承血脉矢志报国
实践队追寻红色足迹,抵达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和丹东舰。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千余件珍贵文物和复原场景,生动再现了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单薄的棉衣、简陋的武器诉说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英烈墙前,全体队员肃立鞠躬,深切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


矗立在鸭绿江上的断桥,弹痕累累,是战争历史的铁证。队员们驻足桥头,凝视对岸,当年志愿军战士冒着炮火跨江作战的英勇场景仿佛重现眼前。桥体上“保家卫国”的标语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昭示着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断桥不仅是物理遗存,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坐标,时刻提醒同学们和平来之不易,青年一代须肩负守护之责。

实践最后一站来到了丹东舰,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053H1型护卫舰。丹东舰于1985年服役,曾多次执行重大任务,2019年退役后落户丹东。实践队员们登上甲板,参观了舰炮、雷达、鱼雷发射管等武器装备,了解舰艇的作战性能与服役历史。从“小米加步枪”到现代化海军装备,中国的强军之路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结语
“青守边疆志”不仅是此次青年学子的实践主题,更是工大学子未来攻坚克难、服务边疆、爱国报国的理想写照。通过深入边防一线、铭记悲痛历史、追寻红色印记,队员们的心灵受到深刻洗礼。大家纷纷表示,这趟边疆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思政课。未来,必将以青春之姿、奋斗之态,在专业学习实践中深耕细作,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奋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青守边疆志”暑期社会实践队
审核/程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