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低空经济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及国内关键节点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合作潜力,西北工业大学 “低空筑梦” 实践团队近期先后在西安、阿拉山口海关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开展系列调研活动,从技术研发、运输融合、边境应用到海外发展,构建起 “空中丝路” 低空经济发展的完整调研链条,为后续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西安调研:探技术研发瓶颈与运输融合潜力
作为调研起点,7月8日,实践团在民航学院李善老师带领下,首站走访西安爱生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聚焦中小型无人机通用平台研发的技术与应用难题。企业负责人引导队员参观无人机展厅,详细介绍集团发展历程与产品架构,并围绕无人机适航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队员们了解到,无人机适航认证成本高昂,这一因素严重制约了民用市场拓展,即便在物流配送领域,也同时面临成本与空域申请的双重挑战,成为低空经济技术层面推进的重要障碍。

7月10日,在房小捷老师带领下,实践队前往西安浐灞国际港,与海关、西安港运营服务中心及铁路企业工作人员座谈,重点探讨中欧班列与低空物流的融合前景。针对中欧班列运输无人机业务的可能性,港务人员指出,军用与民用无人机的识别和分流是当前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国际安全与边境稳定;同时,港口主要负责货物进出关审查,沿线业务覆盖较少,且空域管理问题突出,导致无人机实际作用受限。不过,双方一致认为,在部分特殊地貌段的短途运输中,无人机具备较高应用价值与效率,团队也明确将围绕 “低空 + 陆运融合” 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助力 “科教兴港” 战略推进。

阿拉山口海关调研:析边境口岸低空技术应用挑战
7月16日,实践团队抵达阿拉山口海关,深入了解低空技术在陆地口岸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阿拉山口口岸作为连接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往来和中欧班列西通道的关键节点,保障铁路进出口大宗商品高效安全通关是其核心工作。

在查验科负责人带领下,队员们走访通关申报服务窗口,掌握一线工作实际。随后,双方围绕“无人机辅助监管”在堆场、仓储等大型开放区域的应用前景展开交流。海关查检科室负责人表示,无人机在大型区域巡查监管方面虽有潜力,但面临两大关键挑战:一是口岸常年8级以上大风的自然环境制约,二是铁路电气化场站的严格安全要求,需进一步突破环境与功能适配难题;此外,当前无人机辅助功能尚未满足海关侵入式及非侵入式查验所需的精细化操作要求,仍需针对性研发升级。同时,海关工作人员还介绍了中吉乌铁路、长安号列车等“一带一路”相关信息,为团队理解跨境通道整体布局提供重要背景支撑。此次调研与西安调研中提及的空域管理、技术适配问题形成呼应,为团队后续赴哈萨克斯坦探究海外低空经济发展奠定参考基础。

哈萨克斯坦调研:解海外发展困境与国际合作可能
7月18日,实践团队经霍尔果斯海关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首先在陕西商会联络处与相关人员交流,深入剖析低空经济在哈发展现状与困境。调研发现,哈国低空经济面临多重制约:政策与监管层面存在障碍,农业领域因耕地管理粗放、不追求亩产量与精细作业,农业无人机需求未被激发,多数人将无人机视为 “航拍玩具”,忽视其工农业价值;物流领域受空管限制,无成熟城市配送案例;工业领域虽矿区勘探有潜力,但尚无企业尝试;技术研发上,无人机电池成本高、适航认证投入大,若无国家大力支持,鲜有企业愿意涉足。随后,双方还就无人机性价比、适航标准差异及中哈低空经济发展差异等热点展开探讨,一致认为无人机在哈落地需以政府主导场景为突破口。

7月19日,在西北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处颜欢老师带领下,实践队前往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下称 “哈分校”)参观,探寻国际教育合作对推动低空经济等领域发展的作用。颜欢向队员介绍了哈分校的专业开设、招生及人才培养体系,恰逢哈国高考志愿填报季,队员们还在哈分校招生点位开展交流采访。团队了解到,哈分校在通信、材料等多领域展开合作,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为解决低空经济发展中的跨区域技术标准统一、人才培养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让团队看到 “科教兴路” 在推动 “空中丝路” 建设中的潜力。

此次跨区域、跨国界调研,西北工业大学 “低空筑梦” 实践团队全面掌握了低空经济在国内关键节点及哈萨克斯坦的发展现状、核心挑战,也清晰看到国际合作带来的突破可能。结合西安、阿拉山口海关及哈萨克斯坦的调研成果,团队为 “一带一路” 背景下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探索积累了丰富资料,将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图文/肖泽林 陈志诚
审核/张龙 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