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社会实践】寻湘西扶贫策,诉中国山水泽,让制度自信扎根于心
发布时间:2020-08-23 作者: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调研精准扶贫的可复制化经验,坚定大学生制度自信,西北工业大学十八洞村扶贫调研实践队于7月15日来到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围绕“一村、一品、一户、一人”的主题开展了为期8日的暑期实践活动。在这过程中,队员们深入的了解了十八洞村的各个产业的发展和脱贫的成效,以实地调研采访为主,寻找湘西脱贫之策。

(一)靠山吃山,猕猴桃成为致富果

社会实践队员们联系并采访了十八洞村猕猴桃的带头人,了解到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前期主要采取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党员与村民一对一结对子,积极带领村民参加于四川都江堰举办的国际猕猴桃节,见识外面的世界,最终实现全村入股率超过了90%。在这之后,村支部引进技术人才,进行精细化管理,从17年开始给村民分红,终于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二)不忘传承,传统苗绣的新征程

在十八洞村这样的苗族聚居区,苗绣基本上是每一个女性都要学习的。在苗族,没有文字记录,他们就用苗歌和苗绣来记录生活。做了十几年村主任的石顺莲奶奶在尝试解决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时,发现可以通过推广苗绣来带动全村脱贫。2019年,她带着村里的绣娘们去深圳参加了文博会,使得十八洞村的苗绣再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前。如今他们又和中铁合作,将现代的高铁和传统的梅兰竹菊相结合。苗绣合作社的诞生,使带有文化记忆的苗绣成为了致富手段,不仅向着村民,更向着世界诉说属于苗族的致富故事。

(三)回大山去,开启新的人生

繁华的都市留不下返乡建设者们的脚步,他们用自己的眼界谱写乡村新一段的致富故事。施林娇就是这样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十八洞村苗族姑娘,从浙江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她毅然回到了这片养育她的土地,不仅在村子里搞起了电商带货,帮助村民们卖起了腊肉和土蜂蜜,还积极运用在大学里学到了知识来帮助村民。社会实践队在与她的交谈中,不仅看见了这片美丽土地上建设者们的纯粹笑容,更看见了这诗情画意土地上的山美水美生活美。

(四)清泉出山,绿水青山变富民产业

实践队参观了十八洞村的第一个现代化产业——山泉水厂,并对对山泉水厂厂长进行了进一步的采访。厂长向同学们讲解了“50万加1”(资源入股+保底分红)的分红形式。同时,他还提到山泉水厂的首要目的是扶贫,除了与村集体进行分红以外,水厂也带动了女工就业,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资源开发。在此次参观采访中,同学们对集体经济的分红模式以及岗位的提供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也感受到了集体经济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了对中国制度的自信。

十八洞村的脱贫路径为实现全国贫困村“摘帽”作出了良好的示范,这无疑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再一次坚定了实践队队员的制度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实践队队员们对中国制度的艰辛探索感慨万千,对中国制度的博大精深由衷赞叹,对中国制度的雄浑伟力无比自豪。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心得与体会:

“短短七天的实践之旅于我而言收获满满,以脚步丈量了十八洞村,用心理解了何为伟大选择。文字里、图片中的十八洞村化作了脚下的一寸寸土地,我看到了高知分子放弃高薪,返乡任教,选择田园式生活的宁静,我看到了村干部们兢兢业业,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责任心,我看到了群众们平平淡淡,踏踏实实的生活,我看到了整个村子齐心协力,齐奔小康的努力和成果。”——蔡欣雨

“社会实践一转眼结束了,十八洞这个地方既累又值得我一直怀念。在这里我们见了很多,悟了很多。我沉醉于湘西纯朴的民情之中,我感慨于精准扶贫的伟大之处!我们每天奔走于调研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经验之路,寻找能为他们带去更大发展的新的蹊径!一路上我们历经很多困难,我们叫苦的同时,也在一直用心做着这件事。时光一转而逝,对于那些困难更多的是一种怀念。回归到实践主题,我感慨于制度优势,感慨于中国力量!在全面小康的决胜时期,我们的实践意义非凡!”——黄昱琪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经历了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我永远记得村主任叔叔和蔼的笑容,我永远记得返乡任教的哥哥希冀教育扶贫的初心,我永远记得孩子们爽朗的笑声,我永远记得苗族绣娘们婉转动听的送客歌......这一次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团队合作的能力,使我们更加了解社会,意义深远。”——丁梦圆

“短短几日行走,走进大山深处,深入产业基地,靠近当地村民,于“行万里路”中去体悟“精准扶贫”的含义,进一步去理解它的意义与内涵。“扶贫先扶智”深入大山深处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中国崛起的责任,冲破风浪不畏艰险坚持种植的种植先锋等等……而今我们站在21世纪20年代新的起点,领略7年来“精准扶贫”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向复兴的信心与动力!”——张继哲

发稿单位:外国语学院

文/西工大十八洞村扶贫调研实践队

图/桑无恙、黄奕采

审核人:黄奕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