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寻青铜文化,学“模范”精神——探寻文化根源,西工大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1-07-27 作者:李袁梦 习嘉琪 

为深入了解陕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7月19日,西北工业大学“寻青铜文化、助乡村振兴、展文化自信”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前往扶风县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同周原博物院首任馆长、著名考古学家罗西章先生进行深入交流采访。

在采访中,罗西章老先生首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周原发掘文物、创建博物馆以及修复文物的故事,并重点讲述了宝鸡出土的代表性青铜器文物——墙盘和折觥。墙盘的铭文字数多、内容丰富、文体工整,记录了西周列王的文功武治,徽氏家族到史墙六代的事迹,同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相吻合,填补了西周国史徽氏家族的一段空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折觥作为盛酒器皿,其纹饰精美,象、蛇、鸮等动物形态十分逼真,盖内和底部均有铭文,工艺形式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艺术造诣斐然。

随后,实践队队员就罗老先生在考古中的重大发现——阳燧——进行了提问。老先生首先讲到“取火于日,名阳遂”,即阳燧是西周时期人们借助太阳光来取火的器具。1995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周原挖出个太阳——西周阳燧发现证实》,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曾经到访的瑞士考古专家马利欧·罗伯迪以“走了那么多地方,来到中国,我才见到了真正的圣火”来盛赞阳燧,让罗老先生印象深刻。阳燧揭示了早在周朝初期,距今3000余年的古代,中国人就有了太阳能应用技术。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得到广泛认可的具体表现,更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史实。

最后,我们同罗老先生探讨了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关注度不够,非遗文化难以传承等问题,老先生表示他能理解,因为大家接触到文物的机会不多,认识不深,意识不到位;但国家要积极引导年轻人去了解这方面的事情,要清醒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临别之际,罗老先生向实践队师生赠予墨宝留念。

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师生送罗老先生返回,看着老先生八十余岁高龄仍步伐稳健,就像他半个世纪以来在文物保护之路上的付出得到了回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二十多年来,老先生退休不褪色,在文物政策宣传和文物知识普及等方面不断发挥余热,无愧于“一代大家”,是当代青年人的“模范”。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学院 审核/王洲航 肖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