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理论调研 >> 正文
守正创新:乡村振兴的实践理路
发布时间:2023-03-17 作者:郭昭 叶恒语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战略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坚持“底线思维”,确保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又要开拓创新,使其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大局。

守“三农”工作重心之正,创产业振兴之新。农业是国民经济之本,从世界历史看,由农业危机引发全局性危机的教训比比皆是。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衰则国家弱。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现代化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赋能”,让农业生产挑上金扁担,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巩固我国农业基础性地位。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扭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这一底线毫不放松,稳住农业基本盘。在新的历史阶段,守好“三农”基础须臾不可放松,在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过程中,把稳“三众”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创新中国特色乡村治理实践。首先,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加强资源整合与政策集成,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万企兴万村”等定点帮扶活动。其次,制定科学规划,循序渐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有效落实十年禁渔令、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农业保护政策,在稳步恢复乡村生态与发展绿色农业之间形成动态平衡。最后,抓好经营主体,鼓励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着力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等新形式中创新产业振兴。

守干事创业平台之正,创人才振兴之新。首先,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民是乡村振兴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抓住了农民这一主体,就牵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充分保障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因地制宜地和高校、企业联动,改变以往农民培训低质重复的局面,切实增强农民参与培训的获得感,着力打造一大批能力突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其次,统筹推进乡村各类公共服务人才培养,补齐农村人才发展短板,持续加大对科技下乡,大学生农村支教,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支持力度,组织和实施高校毕业生和党员干部基层成长计划,支持青年人才在广阔平台上挑大梁、当主角,推动形成乡村人才“雁阵格局”和成长梯队。再次,完善政策服务,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破除农村人才引育的体制性障碍,研究和制定针对性强的涉农人才政策,为农村人才成长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形成求贤若渴,惜才如金的生动局面。围绕农村人才的成长成才需求推出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公务员招录制度,专业人才引进政策等多种方式,让党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用更加开放、灵活、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施展才干。

守中华农耕文明之正,创文化振兴之新。从历史溯源看,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分,承载着中国人独有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空间。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的那样:中原的中国人即使到了西伯利亚,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虑能否种地,中国人的命根子是土地,到哪里都保留农耕的习惯,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千年不变的农耕文化传统在起作用。当今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做好农耕文明的保护利用与发掘传承,对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大有裨益。一方面,批判继承中华农耕文明。在摒弃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乡风习俗的同时,尊重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学习发扬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保护修缮农业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以先进思想指导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品牌活动作为鲜明的文化符号,面向全国地区宣传展示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在城乡互动中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农旅融合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守生态环境保护之正,创生态振兴之新。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着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风险考验。202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其中指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以促进农村进步、实现农民富裕为目标,持续加大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助推可持续发展。”乡村发展离不开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全过程。理念上,恪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乡村生态振兴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环境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基础、目标和手段,创新性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和升级。行动上,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高度的战略契合性、目标协同性和空间一致性,将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乡村生态安全,维护乡村生态振兴的最基本空间。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中寻找生态发展机遇,探索出一条生物环境保护和乡村生态振兴双赢的新路子。

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创组织振兴之新。我国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表明,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我国特色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突出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根本原因在于党的正确领导,新时代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这一重要的战斗堡垒。一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各级党委的“三农”工作责任,采取有力的举措、建立“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保障党的领导上下贯通。二是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的组织基础,也是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关键抓手。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和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日活动等制度,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态,以丰富的组织生活增强农村党员群体的党性。同时,严格遴选程序,选好“领头雁”,注重从本土大学生、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等吸纳新鲜血液,让富有闯劲的力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干部的素养和能力。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人才引育不停歇、生态环境不破坏、文化根脉不断流、组织力量不削弱的底线。坚持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必将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谱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农”新篇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于2022年3月2日首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