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源泉,是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21世纪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对理工科研究生开设公共政治课,有利于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然而,在当下,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对公共政治课的满意度并不高,极大影响了其在学习公共政治课的获得感,公共政治课的实效性欠佳。
首先,部分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对公共政治课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公共政治课的学习的重大意义把握不深刻,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认为公共政治课对自身成长成才意义不大,对未来求职创业的促进作用不大。其次,公共政治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热衷于逻辑演绎,缺乏对于研究生利益紧密相关的热点话题的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不足。再次,课程体系中存在较多冗余,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本科阶段学习的“概论课”存在着大面积的简单重复,未体现研究生学习的高阶性特征,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排斥。最后,课程评价体制滞后。现实中,对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仅仅通过书面上的考核测试学生的政治素养状况,未能将学生的政治素养置于开放的场景中,导致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学习效果评价的浅层化和形式化。
之所以产生上述困境,一方面,与理工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相关,与人文社科研究生不同,理工类的学习重在应用性、实用性,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投入的精力较多,而对偏重于逻辑思维,实用性偏弱的公共政治课有一定的排斥感。另一方面,也与公共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有关,如教学定位不准,在教育方式方面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和接受意愿,未能实现教材语言、文件语言向教学语言的有效转化,更不要论激活教育对象的主体自觉。除了以上因素外,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理工类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传授的价值理念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从而消解了高校公共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突破上述困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把准教学定位,创新教学方法。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注重其学习的研究性特点,突出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其独立研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我们的教学基本定位是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基本导向,引导研究生拓展研究思路,突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的特点,强调其在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思考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学中坚持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和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模式转换的重要途径。
其次,塑造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一,“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育者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树立服务意识,关爱每个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身素质。第二,树立“人之楷模”。要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美好的心灵、良好的仪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第三,塑造良好心理素质。认同自己的角色,培养良好的心理环境和人际关系,要乐于接受新的经验和挑战。第四,发挥个性渗透,实现魅力教育的功效。树立“以人为本”,要善于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五,要有科学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还应了解科学技术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最后,要立足社会实践,强化教育实效。在公共政治课中,教育理论必须与时代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排除来自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建立一套公共政治课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政治课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推进公共政治课的育人工作,把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把公共政治课工作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因此,在公共政治课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把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当中,立足现实,服务社会,从而形成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本文于2021年12月8日首发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