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红色精神传承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引领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革命先辈奋斗历程,2025年6月26日至30日,西北工业大学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融水苗乡振兴行”实践队深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走访退伍军人住所、老君洞兵工厂、中共融县支部纪念亭及鲤鱼岩抗战纪念馆,在红色遗址中触摸革命先辈抵御外敌的历史脉搏,以青春担当赓续红色基因。
6月26日,实践队拜访了退伍军人杨少林。刚一进门,队员们便被杨老先生家里墙上“光荣之家”牌匾与自制党史、军史栏深深吸引,驻足观望,那一张张被精心裁剪并排放的图片与文字让队员们切身体会到“退伍不褪色”的精神又不禁感慨“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随后,杨老先生热情地用当地特色的糯米饭和油茶招待队员们,过程中,他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的历程以及融水在党的领导下的发展。“我在海南岛当了很长时间的兵……”一句话就让队员们对杨老先生感到好奇与敬佩。不知不觉间,时光飞逝,访谈结束后,杨伯热情地和每一个同学握手,“加油,年轻人,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里。”虽是告别,杨伯不甚明亮的眼中却分明有了光泽,像是长辈在叮嘱是自家孩子一般。队员们一走出杨老先生家,就听见后方传来的《十送红军》,几度回首,老先生都在目送我们离去,队员们也情不自禁地挥手告别。实践队队长易子锋在挥手时说:“杨老先生默默无闻地付出奉献恰好对应着我们西工大‘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精神,作为西工大学子,我们也一定要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杨少林先生对话。王蓉 供图)
6月27日,队员们踏入广西首座兵工厂——老君洞兵工厂。这里在抗战时期隐匿山中生产武器支援前线,在三线建设时化身“人才摇篮”输送技术力量。先辈们以“藏于山而卫家国”的坚韧,将“到三线去,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的口号刻进石墙,也刻进每一位实践队员的心里,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为国铸剑的信念。抚摸着溶洞内斑驳的生产痕迹,实践队员杨力豪激动地说道:“我仿佛看见当年工人在烛光与机床轰鸣中昼夜赶工的身影,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观摩三线建设时兵工厂照片。王蓉 供图)
6月28日,实践队来到融水中学中共融县支部纪念亭。这座苗乡学府红色血脉始于1937年,众多革命先驱从这里走出,用热血诠释革命情怀。步入纪念亭,仿佛冥冥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队员们不由被亭中以及周边石壁上的刻字所吸引。“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个简单的语句揭开了这座纪念亭神秘的面纱。队员们在此了解到张华、陶宝桓等人建立融县党支部的艰辛历程,以及后续党支部壮大至负责柳北六县工作的壮阔篇章。队员们被革命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即使面对困境仍坚持斗争的英勇顽强深深感染。明明是简单的语句却让队员们内心翻涌,久久无法平复。“摸着石壁上的刻字,突然懂了‘党在我心中’的分量。先辈把信仰刻进苗乡山水,如今接力棒在我们手里——新时代的使命,我们理应也必须扛得住。”实践队队员薛弘德如是说。

(图为实践队在研读纪念亭中文字内容。王蓉 供图)
6月30日,队员们前往参观了鲤鱼岩抗战纪念馆,有着亲身经历的92岁老党员曹议为队员们深情讲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在纪念馆内,队员们仔细浏览了墙上的文字记述和认真观摩了展厅中历经抗战烽火保存下来的老物件,实践队员蒋昊轩说“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当年的英雄之魂,如今它们安静躺在纪念馆里,向我们后来人诉说着壮烈的过往。我们西工大青年应永远铭记那段历史,用科技铸牢新时代的钢铁长城!”队员们在馆外围坐一圈,曹老先生用颤抖而有力的手势,操着一口接地气的广西普通话,为队员们重现了当年与鬼子们的五次惊心动魄的战斗。这动情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刻迸发出的巨大能量,队员们也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的团结和智慧。

(图为曹议先生向实践队亲口讲述鲤鱼岩抗史诗。王蓉 供图)
此次实践中,从退伍军人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到兵工厂的“钢铁脉搏”,从学府里点燃的革命火种到军民同心谱写的抗战史诗,实践队循着广西融水的红色脉络,感悟信仰伟力、汲取奋进力量。队员们立志以青春之姿践行使命,为苗乡振兴注入蓬勃动能。
(作者/易子锋 杨力豪 王子涵
图片/王蓉
审核/范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