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普及国防科技知识的号召,西北工业大学“行疆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8日下午,分别深入新疆霍尔果斯市丝路社区服务中心与卡拉苏街道卡拉苏社区,面向社区小学生开展主题为“三航筑梦·共同体同心”的红领巾课堂。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航空航天航海知识讲解、杰出校友事迹分享及互动体验,激发边疆青少年科学兴趣,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感受集体协作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实践队员首先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的卓越贡献与“总师摇篮”美誉。通过ARJ-21、运-20、歼-10等国之重器,讲解航空如何改变生活,并抛出互动问题,引发孩子们踊跃思考发言。航天环节聚焦载人航天工程、飞天二号突破性试验等成就,展示航天领军人物的西工大印记,传递航天精神。航海环节介绍深海航行器、吊放声呐等航海科技,探讨“大海里可能有什么宝藏?”,激发孩子们对海洋的无限遐想。

接着队员们着重强调了三航事业辉煌成就背后,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科研工作者的紧密协作。引导孩子们理解国家发展与边疆建设如同大工程,需要像班级合作一样,汇聚每一个“小我”的力量,方能成就“大我”,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互动环节围绕民族团结知识设置如共同家园名称、民族数量、边疆城市、爱国诗句、新疆特产等问题,孩子们积极抢答,气氛热烈。实践队员教小学生折叠纸飞机,将航空梦想“握在手中”。孩子们认真制作,放飞承载着科技梦想与欢乐的纸飞机。同时紧紧围在实践队员旁,一起写下最美的祝福。队员与孩子们共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嘹亮的歌声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几位小朋友被邀请走上前,跳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灵动的舞姿赢得阵阵掌声。不同民族的孩子在歌声与舞蹈中相互感染,传递着民族团结的温暖力量。

活动最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一充满欢声笑语与浓浓温情的瞬间。此次红领巾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三航知识,更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正如三航事业的发展需要各方协作,国家的进步也离不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继开展“三航筑梦,共同体同心”红领巾课堂后,队员们进入文旅局及融媒体中心,与霍尔果斯市文旅局、旅游科、文博馆等相关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围绕非遗文化传承、校地合作、城市发展等议题交换意见,为边疆城市发展与高校资源对接搭建沟通桥梁。
座谈伊始,实践队成员结合此前走访锡伯族刺绣传承人郭小荣、鸳鸯琴非遗传承人孔玉崇的经历,引出霍尔果斯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双方共同探讨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遗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实践队提出,希望与当地联合开展非遗展演、技艺研究等合作项目。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对合作提议表示热烈欢迎,强调加强交流是推动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

针对实践队此前走访霍尔果斯口岸时发现的出入境通行证人工办理问题,队员们提出“电子通行证”的优化建议,如引入电子扫码、人脸识别等技术提升效率。文旅局相关人员对此进行了详细回应。在融媒体宣传方面,双方围绕“如何提升城市关注度”展开深入交流。融媒体中心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多元化平台宣传城市形象,如中哈马拉松比赛,通过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外事馆推广,同时还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及新疆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政策信息与城市动态,还通过TikTok面向国际受众传播霍尔果斯故事。
座谈中,双方还深入分析了霍尔果斯的发展现状:作为边境口岸城市,其独特优势在于国际贸易,常承担中转枢纽角色,但自然旅游资源相对有限,对哈萨克斯坦民众的吸引力不及中国内地城市,游客以国内群体为主。因此,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此外,当地正在修建的飞机场被视为重要发展契机,众人期待其建成后能进一步带动旅游业与贸易发展,为城市注入新动能。
活动最后,实践队成员与文旅局、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此次走访不仅让实践队更深入了解了霍尔果斯的发展需求与文化底蕴,也为校地合作开辟了新思路。“行疆筑梦”实践队将持续关注边疆发展,积极推动高校资源与地方需求对接,为助力霍尔果斯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彭博、项晨缘
图片/程姣姣
审稿/程姣姣
审核/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