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走进滇池湿地,拥抱生态之美
发布时间:2022-08-25 作者:刘易霖 杨雨 杨侣 

“滇海横波摇远天,青峰影在柁楼前。汀萍袅袅风色起,崖草萋萋春兴连。”这是明代大诗人杨慎笔下的滇池;“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中传颂的滇池景致。滇池作为昆明的母亲湖,被誉为高原明珠,在调节昆明气候,提供生活用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22年7月19日早晨七时许,西北工业大学“彩云之南”实践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开启了云南第一站,集合前往滇池环境保护中心。

科普宣传馆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访滇池的谈话列在正中,从“明珠”到“伤痕”,实践队队员真切体会到了党中央和昆明人民对滇池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痛心和决心。队员们来到治理展厅,通过可升降的滇池污水处理厂模型、滇池七步水藻处理示意模型,对现有污水处理体系有了全面直观的了解。滇池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不少曾经消失在滇池的水生植物已经重新生长,鱼类鸟类植物种类数目都巨幅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系统全面了解滇池历史和现状后,实践队与滇管局宣传部负责人张佳燕处长和治污总工程师何锋围绕滇池治理现状展开座谈。在得知队员部分来自计算机学院后,何总工向队员展示了滇池鱼鸟智慧监测系统,该系统由中科院与滇管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建成,运用了智能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通过快速识别经过摄像头的生物物种,对鱼类鸟类的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同时识别到有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发出预警,有利于在有害生物入侵初期采取行动。同学们详细询问何峰总工相关专业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如此庞大具化的系统,并了解到如此庞大的系统建设仅花费数月。同学们看到自己所学领域内的知识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感到震撼而骄傲。

而在张处长的讲述中,最令实践队员深思的是滇池治理和居民节约用水的关系。在队员们的印象中,春城昆明应该是水资源极其丰富的,而实际情况却不然,昆明水资源匮乏,净化的居民用水是滇池补水的主要来源。正因如此,居民节约用水的宣传在滇池水质治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实践活动之前,队员们对生态治理的印象总是停留在政府拨款、各种项目的上马或保护区的建立等“国家行为”上,而此时队员们知道,生态治理更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责任。

当队员们不约而同地都把滇池喂红嘴鸥视作云南旅游打卡之一,张处长告诉我们,滇池作为红嘴鸥自然越冬地,可以为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人们的过度干预不仅仅扰乱了红嘴鸥的生活,大量投喂的食物沉入湖中,更是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了滇池的富营养化。疫情期间,更是有人害怕红嘴鸥无人照料,专门打电话联系政府欲使政府组织集中饲喂红嘴鸥。大家的目的固然不错,但却明显欠缺了相应的科学思维,好心办了坏事。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要对自然规律有深刻把握和尊重,一厢情愿地行事往往事与愿违。

简单休整后,实践队来到龙门藻水分离站进行实地了解。藻水分离站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普及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工作机制及蓝藻治理先进技术后,带领我们走上了水上大型蓝藻过滤治理船,此船日过滤水量达六万立方米,是滇池治藻利器。看到工作人员持网在水中打捞漂浮物,队员们主动加入了工作人员,接过打捞网,参与到滇池生态治理的工作中,捞起水中固体物如死鱼和塑料瓶若干。藻水分离站升级后采用全新工艺——压力破壁、絮凝沉淀、气浮、脱水、资源化处理,本是污染物的蓝藻,最终变成肥料循环利用。当了解到书本上所学过的一些生物知识正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队员们再次震撼于知识与科技的强大力量。

通过一天的了解、交流和亲身参与,当把对生态治理的认识从“国家行为”转变为个人责任,当看到自己所学计算机知识正在生态治理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当接过五六米长的打捞网探出身体打捞漂浮物,实践队从旁观到参与生态治理,从忽视到重视生态重要性。书本上所学不到的感悟在一天的实践中慢慢得成,队员们身体疲惫,但灵魂丰满。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让滇池这颗镶嵌在昆明的宝石大放异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计算机学院 文/刘易霖 杨雨 图/杨侣 审核/邢颖慧 万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