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改“禁放”为“限放”,促法律与民俗有机结合
发布时间:2023-03-03 作者:宋逢源 魏诺 汪逸凡 宇文晟 

为共同维护城市文明,助力绿色发展调研寒假期间,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聚焦城市微容,共迎文明新城”实践队员们走进自己的家乡,在采访中总结家乡政府的措施和百姓对于烟花爆竹的看法,探寻合理发展途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是很多人心中关于春节最深刻的记忆,但不可否认的是烟花爆竹燃放时会释放出大量的颗粒物和硫化物等空气污染物,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烟花燃放的过程中也存在炸伤和火灾风险,燃烧后的灰烬和残渣也会对市容市貌造成严重影响。

实践队员在调研时发现,家乡山东济南自2019年起便出台《济南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划定禁放区域,但今年过年期间烟花爆竹燃放较多,在除夕夜和元宵节群众还会自发组织烟花盛会,形成网红打卡点,一起燃放观看烟花爆竹,即使是在燃放禁区内,执法管理人员阻拦也较少,主要任务是防止火灾危害人民健康。

图为莱芜区烟花爆竹禁放区

他在街上随机采访了部分当地市民和摊贩,发现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放烟花的,他们认为适当燃放一点烟花对环境危害不大,针对火灾、扰民等问题可以合理规划燃放地点和时间,在容易引起火灾的地方加强巡逻。三年疫情阴霾过后,烟花炮竹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表现,不仅增添了年味与喜悦,绚丽多彩的烟花也让人们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

图为实践队员宋逢源对路人进行采访

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应该禁放烟花爆竹,他们认为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空气污染,一些有害气体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发呼吸道疾病;其次烟花爆竹燃放残留物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给环卫工人的清理工作造成很大压力;最后燃放烟花爆竹扰民,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宋逢源对当地市民进行采访的聊天记录

烟花摊主则直言,三年疫情过后,烟花进货渠道更加正规,都是一些大厂,虽然烟花爆竹普遍较高,但人们的购买意愿一直只增不减。

另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燃放烟花爆竹的看法也有区别:对年纪相对较小的青少年来说,燃放烟花爆竹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燃放烟花不仅热闹而且很好看,而且平时很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小炮;对于年纪相对较大一点的青少年来说,一部分觉得燃放烟花爆竹很热闹很有过年氛围而且过年放鞭炮是传统民俗,但是对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燃放烟花爆竹要适量。同时,还有一部分会觉得过年放烟花爆竹过于吵闹,放不放烟花爆竹影响不大。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年燃放鞭炮能让年味儿更浓,更热闹喜庆,坏处是容易受伤,对环境也会有污染。

图为实践队员魏诺对当地老人进行采访

对中年人来说,烟花的供应量不足、价格比较贵,而且产生的噪声大,污染多,影响健康。

图为实践队员魏诺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采访的聊天记录

从政府方面来说,今年的烟花爆竹燃放政策比较宽松,公安城管对于烟花爆竹售卖的安全性比较关注,要起到市场监管的作用,保证消防安全,要求公民注意烟花爆竹燃放的安全性,不在人员聚集地区燃放,不能造成失火事件。

图为实践队员张浩瑜在东大派出所进行采访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但确实影响空气质量和市容市貌,甚至可能造成火灾事故等。但另一方面,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人们对于告别过去拥抱未来的精神寄托。群众对于燃放烟花爆竹有不同的看法,为平衡各方需求,部分地区改“禁”为“限”, 将禁放烟花爆竹的禁令改为限制。实践队员们认为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在“禁”与“放”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改“禁放”为“限放”,让法律和民俗有机结合才是可行之路。


(电子信息学院 图/宋逢源 魏诺 审核/高敏 王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