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以青年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实践队走进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砭峪保护站
发布时间:2023-07-18 作者:陶越越 张文宜 

为了实地考察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成果,2023年7月11日,西北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以青年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实践队来到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砭峪保护站,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安市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秦岭中段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唯一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陕西的生态保护建设中有重要地位。因此,实践队选择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目的地。

清晨,实践队沿着蜿蜒的山路向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石砭峪保护站进发。一路上,群峦叠翠、鸟鸣声声,流水潺潺,向实践队展示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的魅力。

行驶十多公里后,实践队到达了石砭峪保护站。保护站生态护林员秦伯看到到达石砭峪保护站后,搬来凳子,倒上茶水,招呼实践队成员们喝水休息。保护站建在山腰上,不远处就是湍急的山泉,三面高山环绕。院子中茂盛的树叶和藤蔓遮挡了大部分阳光,旁边几朵紫红色的秋英花和红色的凌霄花娇艳明媚,绚烂鲜明。实践队了解到石砭峪保护站上现有六名工作人员,加上做饭师傅一共七人。大家为了便于工作每天吃两顿饭,上午八九点一顿,下午三四点一顿。秦伯谈到保护站的主要工作是进山巡护,防止出现偷猎或伐木的情况。工作采取轮班制,而家人一般住在山下,进山往往工作一周,工作结束后才能与家人团聚。

与秦伯聊了一会后,石砭峪保护站工作人员吴晓虎带领实践队走入石砭峪。前一段山路是泥土地,杂草丛生、凌乱覆盖,可供人行走的道路十分狭窄。后一段山路是石头地,嶙峋起伏的乱石砸在大地上,像是秦岭山脉的天然关卡。沿途都是高大的树木,黄栌、橡树、槭树、野栗、枫树、核桃树,有的近乎有一搂粗。实践队走走停停,在小心爬山的过程中感受秦岭风光。

一路上,实践队与工作人员边走边聊,他谈到平时工作可不像今天一样只是单纯走山路这么轻松,有时可能需要爬险坡、蹚急流,也可能遇到各种意外情况。他说到在山中比起防蛇防熊,更要小心各类“小动物”,比如蚂蟥等,因为蚂蝗咬后会分泌抗凝血剂,伤口血难以止住,被咬后若出现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在休息时,工作人员向实践队介绍到在山中休息,最好是在松树或柏树下,而不要待在杂林中,因为可能会遇到蛇。他强调正所谓“一人不进山”,一般进山工作,至少三人以上结伴,相互帮助扶持。

实践队向工作人员询问是否还有一些村民住在山上,他谈到大部分村民已经搬到山下,有些村民在山上养蜜蜂,主要是中华蜂,每年会定期上山收蜂蜜。除了中华蜂,工作人员介绍到,麂子、傻狍子、黑熊、羚麝、野猪、獾等也是秦岭的“居民”。

由于巡查路线越来越难走,出于安全考虑,实践队在跋涉一小时后开始折返。然而在路上,紫色的魁蓟小花给实践队成员留下了“爱的问候”,小刺在手臂上划下许多红痕。工作人员补充道“秦岭无闲草”,在秦岭地区很多植物有着很高的生态和实用价值。秦岭地区中草药种类多达1800种,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药库”和“中药材之乡”。

回到保护站,工作人员带实践队成员参观了防汛防火工作室。工作室内整齐地摆放着防汛防火物资和宣传手册,还有一台发电机。工作人员介绍道山中信号不好,防火防汛工作要与外界保持联系,为了保持信号畅通,发电机必不可少。有些路发电机可以用汽车载着开上山,有些路只能人力搬运。实践队成员上前使九牛二虎之力才拎起了发电机,可以想象,要扛着如此沉重的发电机走在如此崎岖的山路上,该是多么艰难不易。

为了进一步了解工作人员管理保护区时的具体工作,实践队与保护站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他谈到在管理保护区时遇到的最大挑战一方面是能力问题,一方面是“驴友”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无人机监控、数字化管理、动植物保护名录的不断更新都对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除此以外,近年来时不时有“驴友”未经允许闯入保护区,这不仅给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给搜救队带来了工作负担,更是将自身安全至于危险之中。但是面对“驴友”,除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个人素质以外,也难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践队联系前几天前往蔡家坡调研时了解到的“保护秦岭祖脉,政协委员在行动”的活动,向工作人员询问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否也会举办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他回答,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部分中小学和大学都会开展环境保护宣讲活动,结合实际工作向学生传播生态保护的理念。

当实践队问及生态保护工作成果时,工作人员从切身生活经历出发,谈到最明显的变化是空气质量的提高。在以前,西安雾霾天气是常态,现在呼吸的空气明显清新干净。除此以外,以前由于污水排放等问题,地下水抽出来甚至发黑,而如今水源治理成果显著,水质变清,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地下水源。

实践队了解到近十年来,牛背梁保护区积极完善监管体系,搞好动态排查整治,守护好秦岭中央水塔,探索资源保护多种机制,生态保护成效明显。保护区植被覆盖率不断增长,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90.12%,提升到2021年的92.29%。保护区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持稳定,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遇见率明显提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秦岭生态建设成果离不开每一位护林人的默默坚守与付出。保护水源,保护秦岭,他们的工作是艰苦的,是寂寞的,但也是光荣的,他们可以说是西安水源安全的守护神,秦岭山脉生态的卫士。

通过实地考察石砭峪保护站,实践队深刻认识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尽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净化自然的同时也在净化自己的心灵。

(微电子学院 文/陶越越 张文宜 图/徐龙飞 杨轶非 审核/汪钰成 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