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走红色道路,赓续先锋精神”寒假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以其家乡的红色遗址为依托,聚焦红色精神在现代的继承与发扬,于1月21日赴四川省古蔺县的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开展社会实践,透过展览馆玻璃罩下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的老物件,感受到革命先辈们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如火精神。
青山绿水,古镇风貌
走在古朴的青石板路上,不论拾级而上还是顺阶而下,映入眼帘的都是依山而建的层层叠叠的古建筑,肆意生长的花草树木点缀其间,老人们在大树下闲谈,耳边不时传来孩童的嬉戏玩闹声,一派安逸舒适,让人很难将之与惨烈的战争联系在一起,又让人不得不肯定这美好确实是浴血斗争的结果。古镇与红色文化的交织,格外触动人心。

四渡赤水,出奇制胜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在《长征组歌》中就有“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赞誉。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我方劣势渐显,毛主席当机立断,拉开四渡赤水的战幕,巧妙地化被动为主动,而太平渡正是第四渡的见证地之一。
展厅记忆,精神传承
进入展厅,通过展陈的文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红军生活的方方面面,数目众多的弹药武器是战争岁月的真实写照,既有威慑力十足的机关枪,也有略显简陋的木制弹簧刀,每一把刀,每一支枪都书写着红军永不言弃的抗争精神;表皮残破,书脊早已被翻烂却被小心呵护,鲜有折角的一本本书籍让我们看到红军求知若渴,热爱学习的品质;红军战士送给贫困乡民的军用棉絮,以实际行动践行的民主制度是红军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意识的体现;大块掉漆的搪瓷盆,锈迹斑斑的木柄铜瓢,红军战士们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贪组织的一分一毫,始终廉洁自律。革命先辈的光辉在这些残旧的老物件上熠烁,我们探寻着他们的足迹,承其风骨,习其精神,让革命星火燃遍祖国的原野!

用“新”宣传,红色之旅
为进一步了解家乡红色文化,探讨红旅宣传新方案,实践队队长陈美琳同学采访了相关工作人员。“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是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古蔺红旅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其承载的伟大长征精神与特色的参观项目,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近年来,由于大家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不断加强,来访人数也不断增多。年均旅游人次可达20~30万。”说到这,工作人员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长征精神是刻在中华人民骨子里的东西,这种强烈的心理认同使得陈列馆受众十分广泛。”
当然,仅靠陈列馆吸引游客是不行的,为了弘扬红色精神,推动古蔺红旅发展,工作人员们采取了更新颖的宣传手段。有推文发布,依托新型平台发表宣传视频,给潜在游客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吸引,让更多游客了解太平,了解古蔺,了解长征。除此之外,还开展了特色文旅活动,如“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主题灯会活动,其间包含了花灯展演、船工号子等非遗活动,将民俗文化与长征精神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极大提升了我们的知名度。
在这样多元化的宣传方式下,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知名度逐渐提高,极大推动了古蔺红旅的发展。为了助力家乡文旅发展,陈美琳同学同陈列馆工作人员交流了一些新的宣传方法。如:在年节之际,与当地的花灯非遗传承者合作,将“四渡赤水”的红色故事融入到古蔺的传统花灯表演中,以流动性的表演扩大宣传范围,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长征精神走进民众的心;除此之外,可依托古蔺县内的中小学校,开展“红色育苗”等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使命感,助力家乡红色旅游文化蓬勃发展。

感时奋发,青年担当
学史以明志,学史以增信。我们承荫于先辈舍命筑造的广厦,更当永远铭记那段峥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到学业全过程中。”如今我们重走红色道路,用脚步丈量这片红色土壤,在实践中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赓续先锋精神,以史为镜,端正自身。历史永不褪色,红星永不暗淡,青年之我,将不负时代,勇担重任,知行合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外国语学院 文/张祎晗 陈美琳 图/陈美琳 审核/张桑桑 吴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