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以青春之我,悟革命精神,筑时代锋芒
发布时间:2024-08-18 作者: 

为增进全媒体时代下对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了解,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西北工业大学“不忘来时路,百年铸辉煌”实践队前往陕北延安开展追寻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的实践调研。

7月15日起,在西北工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书记程姣姣老师的带领下,社会实践队一行共10人先后奔赴延安,吴起等地重走长征路,通过参观纪念馆、采访老党员、拍摄微团课视频等实地调研的方式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社会现状的了解,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血脉。

顶天立地——以青年之声颂革命历史

星火燎原却为何?宝塔延河寻根源。为了更好地学习长征精神,实践队员先后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等地参观并录制微团课,以青年之声传红色文化。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实践队一行人听取讲解,参观馆藏,并有幸采访延安革命纪念馆冯主任,了解到纪念馆运用区块域、大数据、5G等数字赋能,逐步建立了红色资源名录以及相应的档案数据库与数字展览,后续,实践队将与纪念馆深入探讨合作方式,拟在校进行文物讲解志愿者招募与文旅宣传等相关合作,深化馆校共建。

图1 延安革命纪念馆合影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实践队一行人感悟党中央的领导智慧和艺术,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体验双拥运动带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回顾党中央领导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实践队员录制微团课,传红色文化,宣青年之声。

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实践队员踏上象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250级长阶,跟随讲解重走长征路,开启了一段追溯革命历史、感悟红军长征精神的历程。

改天换地——从旧社会走向新时代

枣园盛开精神花,只见公仆不见官。为了更深入地学习长征精神,实践队一行人先后采访老红军遗孀王秀连、老党员王耀平,了解旧社会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岁月;动身前往吴起县刘渠子、胜利社区开展活动,体悟新时代下革命圣地的蓬勃生机。

“过去的生活条件很苦,娃娃们不能享受教育,现在条件好了,我也要为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这是采访时老党员王耀平对实践队员说的话,而他帮助过的孩子有的如今已经是研究生,读了博士。据了解,吴起县已经普及了12年义务教育,孩子们读高中也是免费的,“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正是有了王耀平这样的人民公仆,才有了从旧社会走向新时代的昂扬信心。

图2 实践队采访老党员王耀平同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吴起县刘渠子社区,孩子们齐颂《七律·长征》,整齐的旋律,昂扬的气势无不彰显着新时代孩子们的蓬勃生机。随后实践队员对刘渠子社区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双方就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特色,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访谈,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刘渠子社区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同时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为后续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次社区活动也受到了社区负责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建立了后续合作联系。

翻天覆地——以新兴技术弘扬传统文化

队员们前往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踏步吴起民间艺术传习所,剪纸、糜粘画、刺绣等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精美绝伦,每一件都是匠人巧手与智慧的结晶。实践队员们的目光一寸寸地拂过陈列品,仿佛能听见一代代的吴起人民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与人间的情怀。那些精细的剪纸、灵动的糜粘画、古朴的擀毡,无不彰显出吴起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场古老而悠远的文化盛宴之中。

图3 实践队员学习剪纸

随着新兴技术的盛行,传统的宣传方式对于非遗来讲已经不再是主流,因此实践队动身前往吴起县融媒体中心,与融媒体中心王冠军主任进行了深入座谈,重点探讨了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宣传策略。同时,实践队员前往吴起县红色文化街区,沉浸式体验VR、参观乡村振兴直播间等红色数字化产物,通过与文旅局侯老师以及街区负责人李老师沟通,了解到目前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存在技术限制、受众群体、场地等各方面因素,需要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力量,为红色资源的数字化、时代化发展添砖加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曾经,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丽史诗;现今,实践队员重走长征路,重温当年豪气冲天的历史壮举;未来,“不忘来时路,百年铸辉煌”实践队从西北工业大学出发,弘扬“总师育人文化”,踏上科技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的长征之路!

数学与统计学院 图文/“不忘来时路,百年铸辉煌”实践队 审稿/程姣姣 审核/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