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察当代中国乡土民情,感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温度,2025年2月12日至15日,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铁”近中国动脉实践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搭乘由“共青团号”机车牵引的公益性慢火车,沿成昆铁路而行,用影像艺术记录镜头里的成昆故事,以笔触声音感悟穿行凉山的慢车赞歌。
看,镜头里的成昆故事
成昆铁路是一条被岁月礼赞的铁路,运行其上,名为“彝乡情”的两趟公益性慢火车是如今唯二运行在老成昆铁路上的客车,几十年来,它们为川西大凉山区提供着宝贵的交通,连结着凉山深处的彝族村落,在老成昆线上编织出烟火人间。
然而,随着铁路运输服务品质的提升,老旧的25B型非空调列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牵引它们的“共青团号”SS3B型5151号机车趋于老化,换型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在机车退役,车体换型的倒计时里,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铁’近中国动脉”实践队踏上旅程,用影像记录下这列载着希望与故事的列车最后的时光。
成昆铁路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在那个技术紧缺的年代,每一座桥梁,每一个隧道都是铁道兵对自然天堑的会战;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成昆铁路的建成更是中国西南地区军事工业战备体系填补了运输动脉。在成昆铁路沿线,有很多富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标语。岁月洗礼,英雄赞歌,实践队通过影像将它们中的部分记录下来。
列车在蜿蜒的铁路线上前行。从窗口向外看去,很容易就能看见共青团号机车在前方牵引着列车。线路与车站都依地形而建设,很多沿途的小站都是弯曲的站台。实践队出行时恰逢当地学生收假返校、老乡进城赶集,因此在列车进站时,能够看见列车与旅客同框的趣景。
在成昆铁路沿线,如刀削般的峭壁直耸入云,青绿的江水在谷底奔腾。两侧山崖一江水,列车和公路则悬挂在崖边,在隧道和棚洞中穿行。大渡河峡谷中,更有一级一级的水电站正在修筑,新成昆铁路穿插山间。新老两个时代的大型超级工程同框,更令人感到骄傲自豪。

听,他们口中的慢车赞歌
在公益性慢火车上,我们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除了车厢背着腊肉的竹篓的彝族阿妈,带着行李迎接开学的孩子、提着竹篮随车叫卖的商贩,还有一群不请自来的、自称火车迷的人始终陪伴着我们的旅程。他们的身份各异,但对铁道的热爱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有趁着寒假来乘车体验、拍摄列车的北京、上海学生,有专程自香港赶来内地体验这趟即将消失的列车的交通文化爱好者,有来自中国铁路某杂志采编部的作家和编辑,更有随车奔波二十余载,将成昆故事向我们慷慨道来的列车员们,但只要谈及火车,每个人都在在这摇摇晃晃的车厢里、蜿蜒的铁道边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和情感纽带。
列车员讲,“英雄的司机,大胆的旅客”,外国专家在数年前乘坐成昆线时,也曾发出如此的惊叹;“金江的太阳,马道的风,普雄下雨如过冬,燕岗打雷如炮轰”,这一句相传甚久的顺口溜,正是成昆线地理跨度大,气象复杂,线路艰险的专门写照。在列车员的口中,尘封的成昆故事鲜活起来,透过岁月在我们眼前展现,“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更让我们心生崇敬。

实践成果
为将实践所获带给周围同学,实践队将所拍摄照片等成果制成明信片、海报等文创作品,并且制作了高品质的微电影,引导大众读懂现代化铁路中的速度与温度,读懂成昆精神的丰富内涵。

“铁”近中国动脉,我们在一次次在铁道边驻足,留连于这些钢铁巨龙们矫健的身姿、隆隆的轰鸣。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尝试用影像留住它们曾经的荣耀与辉煌,记录下这个壮丽的时代。在我们的镜头里,它们曾经骄傲地奔跑过。走在铁路沿线上,吸引更多人看到铁路变迁中的温度,是我们的实践初衷;用摄影作品定格铁路故事,在火车的更新与迭代里,去看时代的前进与温度,是我们对铁路、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铁”近中国动脉,感悟时代温度。中国铁路定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持续发力,行稳致远,“人民铁路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一定伴随着公益性慢火车的悠悠风笛,保留一个时代的温存!
(来源/动力与能源学院
文字/“铁”近中国动脉实践队
图片/“铁”近中国动脉实践队
审核/徐永超 张钰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