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社区,把论文写进街巷。”为汲取基层治理智慧,淬炼为民服务初心,2025年7月上旬,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问道公共政策实施,寻迹基层治理创新”实践队一行走进西安市莲湖区学习巷社区与双仁府社区,围绕“社区治理现代化”展开为期13天的沉浸式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形式,多维度了解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形式以及治理方式,强化了队员们的责任感与服务社会的信念。
“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只有365天乘以360度的守护。”7月3日上午,全国三八红旗手、学习巷社区党总支书记白秀兰用一句开场白,把同学们拉进了她的“360工作法”世界。“3”即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志愿服务三大支点;“6”指信息收集、矛盾调处、隐患排查、关爱帮扶、文明创建、应急处突六类服务;“0”代表零距离、零推诿、零积压、零差错、零投诉、零反弹的“六个零”目标。

为了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理解社区治理,白秀兰把课堂“搬”进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具体案例:围绕“社区法庭”“百家宴邻里节”等生动样本的深度对话,更让队员们意识到:把散落于街巷的治理巧思提炼成可复制、可迭代、可长期追踪的范式,正是让基层创新从“点”走向“面”的关键一跃。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队在座谈结束后便完成角色转变,分为两组投身服务一线。第一分队守在党群服务中心,把书桌变成“临时课堂”,轻声细语为小学生拆数学题、改作文;第二分队顶着烈日,跟着社区工作人员钻进背街小巷——拧阀门、嗅燃气、搬离占道石墩、劝离违停车。汗水顺着下巴滴到记录表上,也滴进了队员们的心里:“基层”二字,写起来是笔画,干起来是千头万绪;白书记那句“人的因素最重要”,就藏在一句耐心的解释、一次弯腰的捡拾、一声温柔的劝导里。

“早市商户怎么规范经营?”“面对突发情况怎么处理?”实践队将目光转向双仁府社区,循着晨雾与炊烟,走进日均客流量逾万的小南门早市以及周边文化街区治理。这里既是西安老城最具烟火气的原点,也是网红经济催生新治理命题的切片。队员们兵分多路,深入摊位、街角与岗亭,与商户、城管、环卫、公安同频对话,聚焦占道经营、环境卫生、夜间治安等“成长的烦恼”,系统梳理一条“烟火”与“秩序”并存的治理暗线。
社区党委给出的答案,是一套名为“社区合伙人”的党建品牌:商户、城管、环卫、公安“四方联动”,以十户为一“微网格”,把责任压实到最小单元;同步建立“警商联动”机制,一键响应、协同处置,让早市从“乱”到“治”的时间大幅缩短。队员们用镜头和笔记定格了这些细节——早市开秤前,城管和商户已按“十户联保”清单互检摊位线;人流峰值时,公安巡逻队与志愿商户同步举起对讲机,启动“潮汐式”导流;夜色降临,环卫小队与最后一班摊主交接“场地复原表”,把垃圾带走的,还有一整天的喧嚣。

调研间隙,队员们又钻进冰窖巷、六合巷,在含光门唐代遗址的砖缝里“考古”城市记忆。当商业浪潮拍打古城墙,如何让烟火不断、文脉不绝、治理常新?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一声清脆的秤砣响里,也藏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墙上“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承诺中:治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把旧街巷刷成新景区,而是让每一道皱纹、每一声吆喝、每一块风化的砖石,都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呼吸。
本次实践既是对学院多年社会实践脉络的赓续,更是向纵深推进的关键落点。队员们积极参与奉献自我,为白书记工作法填补了更多可触可感的细节,并以镜头、问卷与访谈为小南门街区治理立起一部“实时档案”。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响应“社区服务与基层治理”这一实践主题,紧扣“治理模式创新”与“街区精细管理”两大主题,让队员们在街巷烟火中触摸治理脉搏,在一线汗水里读懂为民情怀。鲜活的场景、滚烫的故事,既沉淀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范式,也拓展了专业学习的认知边界。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问道公共政策实施,寻迹基层治理创新”实践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扎根基层、深耕一线,把调研所得提炼为方案、把青春热情转化为动能。从田间地头的“鸡毛蒜皮”到社区楼宇的“关键小事”,从乡镇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到小巷街区的人间烟火,我们将以青年视角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场景,用专业所学为基层治理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增量”。
(文/李雨霏
图/王啸天 李海榕
审核/谢丹 杨卓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