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为调查研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办法与举措,支援乡镇教育工作、调研乡镇建设发展现状,“走进白泥井,共助乡镇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来到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白泥井镇,在当地白泥井镇学区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并走入当地镇政府、走上田间地垄开展实际调研活动,在助力乡镇教育的同时深入乡镇生活,了解白泥井镇真实的发展情况。
白泥井镇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却打造成了当地的农业大镇,更是被省政府整镇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小镇主要产出玉米、辣椒、西瓜、马铃薯、萝卜等多种农作物,畅销20多个省、市。小镇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销量大,农户收入高,一半农户年净收入达30万元。这不仅仅与当地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有关,更是政府和农户之间合作的结果。为探究当地农业发展之路,实践队队员走入当地镇政府、走上田间地垄开展调研活动。
一、漫漫黄沙变沃土,盎然绿意映丰收
实践队队员们首先调查了白泥井镇周遭的地形地貌。随着向北行驶至“陕宁蒙”三省交界线,印入眼帘的是绵延着的黄沙。随着当地农民们十几年的改良,原本寸草不生的黄土,如今也被点上了生机盎然的绿色。

实践队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进行交流。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当地主要农作物是西瓜和辣椒,两者均为五月播种,农户们一般在七月初收获西瓜,八月初收获辣椒。当地农业技术发达,无论是西瓜还是辣椒都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如,辣椒的播种与西瓜地铺膜。此外,当地还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滴灌技术与渗灌技术,区别于传统的漫灌,滴灌与渗灌不仅能大大节省水源,还能节约肥料,同时省工省力。

最让实践队队员们惊奇的是环境的变化,曾经的干土,如今却能种植出西瓜这样的水果。在农户的细心讲解下,队员们得知,当地主要运用了垫沙的方式进行改善,前前后后花费了几万元,用了几年时间,才最终将盐碱地改造成如今这副肥沃的模样。
在实地探查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为遍地都是的西瓜和排列整齐的辣椒而惊叹。而提到今年的收成,农户说,西瓜的产量和往年相近,但今年风大,辣椒易倒伏,因此辣椒的收成不如前几年好,即使如此,看着一辆辆货车装满西瓜和辣椒,队员们仍然当地人改造环境的智慧和力量而震撼。



二、科学规划促经济,上下齐心助发展
实践队队员走进当地政府,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当地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未来规划。在实践队队员与政府工作人员张海春老师的交流中,“农户带着我们走,我们保障农户走得安心”一句话充分展示了白泥井农民与政府之间共同发展致富的决心。

图为张海春老师向实践队同学介绍农业发展情况
在与张海春老师的交谈中,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小镇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农业。其一,农田规模大,种植作物统一。为了便于进行机械化作业和统一化管理,采取成片制度改革,每家农户有的40-50亩农田,并集中成片;政府也为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从播种到收获,提供一条龙服务,切实保证农户的丰产丰收。其二,小镇水资源丰富,灌溉便利。灌溉是农业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小镇地下水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采用大规模喷灌。为达到长期发展的目标,小镇逐渐推广渗灌等更节水的灌溉方式。其三,卖得出去才有收入。小镇作物产量高,销售范围广。共计有400余个销售部,同时,政府将农户种植的作物统一收购,统一售出,为农产品售卖搭建良好平台。

图为张海春老师向实践队介绍农业发展情况
但是,虽然小镇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由于气候干旱,远离湖泊海洋,大规模农业需水量大,尤其是在夏季,农业需水量更大;另外,在农业过程中农民用肥量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需要更多的无机肥去保障下一年的产量,陷入了死循环。
小镇发展势头猛,同时也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是进行品牌化建设,打响小镇农业的名气。农户、政府各方面齐心协力,从源头保障农作物的质量。二是“农民领着政府跑”。当地沃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都会组织农户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农民思想先进,政府保障措施充足,为小镇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是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新道路。政府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地,探索节水护土的发展道路。四是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农生问题;采用滴灌等节水的灌溉方式,保护水资源;推广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减少无机肥用量,保护土壤,恢复肥力。
黄沙变沃土,农业焕新生。一代代白泥井人不懈努力,铸造了白泥井如今的农业盛况。如今的白泥井,面向未来,走在现代化、智能化的道路上,农业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图片/“走进白泥井,共助乡镇兴”实践队 审核/康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