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化。”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于敦煌研究院座谈会
为深度挖掘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精心组建了“青旌向敦煌,同心筑边疆”社会实践队,由材料学院教授刘旭庆、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孙小迪共同规划设计了艺术科技与文化传承融合主题的社会实践路线。此次实践,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回望,更是对新时代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生动社会实践。
6月21日午后,实践队首站踏入以“考古圣地,华章陕西”为主题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在这里,队员们穿梭于“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及“文保科技”四大展区之间,仰韶文化中期的花瓣纹彩陶壶等珍贵文物,如同一扇扇历史之窗,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为后续的敦煌之行铺设了坚实的文化基石。

6月25日,实践队抵达甘肃省级非遗工坊——敦煌莫高里工匠村,深入探寻敦煌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在敦煌古代工匠纪念馆,队员们跟随敦煌文化馆馆长马良宝的脚步,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亲眼见证了工匠们修整崖面、开凿洞窟、绘制壁画、塑造佛像的壮丽历程。敦煌石窟,这一千年不辍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传承中的生动体现。

步入杜永卫艺术馆,现代彩塑艺术展让队员们领略了敦煌彩塑艺术自北魏以来,历经千年风雨,融合多元文化,最终绽放出的独特魅力。传统彩塑第五代传人宋嵘强老师,以木组作骨,捏泥塑形,抹粉绘彩,将天王形象的“沉思者”、当代热门的“哪吒”彩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队员们面前。在马馆长与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彩塑艺术的创作过程,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决心将这份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学习,追求专业知识的精益求精,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融合,共同铸就新时代的“工匠之剑”。

敦煌莫高里工匠村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美育的盛宴。它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敦煌文化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美育,在这一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精神价值意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树立共同的审美旨趣,加强共同的情感认知,深化共同的精神力量,在以美育人、以美感知、以美浸润的和谐互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应建立健全美育体系,完善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制机制,激活社会美育资源,强化其精神支撑,夯实思想根基。让美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文案/胡顺涵 张益沐 李奕娇
图片/西北工业大学“青旌向敦煌,同心筑边疆”实践队
审核/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