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学院风采 >> 正文
青衿之志护粮安,法润乡野绘新篇——“法护粮”实践队深耕宅基地改革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2 作者: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号召,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法护粮”实践队于6月30日至7月5日深入陕西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西安市长安区抱龙村、上王村、西尧村、四皓村,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与耕地保护实地调研。实践队由16名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组成,在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田静婷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政策研习+实地探查+制度创新”探索宅基地退出复垦与耕地占补平衡的协同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工大青年的智慧。

抱龙村:产业活化唤醒沉睡资源,政企联动书写振兴答卷

在抱龙村村委会会议室,实践队以一对一“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了解宅基地改革的产业发展情况。实践队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该村众多村民将自家老宅改造为特色农家乐,而废弃小学经企业资本注入后,蜕变为带星空露台的“原乡民宿”。这种创新的“宅基地+特色产业”模式,使宅基地单位产值提升,生动诠释了“土地活则产业兴”的改革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上王村:要素市场打通流通经脉,数字赋能破解审批困局

结束抱龙村的调研后,实践团队成员前往上王村继续开展调研工作。在上王村,实践团队与村干部举行了专题座谈。座谈中了解到,上王村通过城乡要素交易市场盘活了村内土地资源。村民将闲置宅基地信息上传至城乡要素交易市场,实现了宅基地资源的高效流通与优化配置。

座谈会后,实践团队成员分为五组,深入村民家中进行一对一访谈和问卷调查。调研中进一步发现,鉴于传统宅基地审批程序周期较长,而村民对宅基地需求的迫切性,城乡要素交易市场能够促进宅基地资源的快速均衡分配,有效缓解村民的紧迫需求。上王村通过数字化手段盘活村内资源,推动了宅基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切实满足了村民的住房需求,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西尧村:双轨调研触摸改革脉搏,数据赋能锚定政策痛点

在西尧村,实践团队成员通过“集中填写+入户访谈”的双轨调研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调研环节,村委会活动室专门设置填表区,村干部组织村民按序就坐进行问卷调查与填写。同学们对问卷进行逐条提问与讲解,在调研村民意愿的同时进行相关答疑,村民们热情真挚,问卷填写工作进展顺利,集中填写环节实现全部有效回收。

入户访谈中,实践团队成员随村干部携纸质问卷上门。同学们逐字朗读题项,待村民明确选择后代为勾画;在村民填写犹豫、心存疑问时,同学们耐心进行沟通和解答。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到村民对于宅基地相关政策的意愿与诉求,同时身临其境感受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地实施,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温度与意义。

四皓村:村史为镜照见振兴脉络,代际对话解构需求图谱

在村干部的引领下,实践队员对五家村民进行入户访谈,采用代笔记录方式,全程复述其口述答案、现场答疑并当场确认。在入户访谈后,同学们在四皓村的街头对路人进行随机的调研,从高龄老人到中青年,街头面对面抽样问卷的即时反馈鲜活呈现了务工者、长者、个体经营者等群体的差异化诉求,进一步了解了宅基地政策下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生活的情况。

接着,同学们参观了四皓村的村史馆。走进村史馆,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同学们了解了四皓村从贫困落后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轨迹。村史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撑,也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使同学们更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推动助力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实践手记:法护粮安的青春注脚

李奕玮:“当双脚真正踏入村落,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时,我真切领悟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的千钧分量。当调研问卷上渐渐填满带着方言口音的诉求,当村委会会议室的灯光映着队员们整理数据时专注的侧脸,才明白学术的价值从来不在象牙塔尖,而在与民生痛点共振的每一个真实场景里,在让政策红利真正滴灌进田间地头的实践征程中。”

王雨晴:“参与本次社会实践,走访长安区四个示范村,入户调研、座谈交流,我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从村庄规划到耕地保护,从产业发展到宅基地使用,基层实践让我对土地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意义有了更深理解。作为法学学子,我愿以专业为笔,绘就乡土法治新篇,让青春在助力粮安与乡兴中闪光”

李柏成:“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亲力亲为,走进乡间地头,走访多家农户,以面对面访谈形式聆听乡亲们关于‘退出宅基地复耕’的意见与建议。虽然在交流过程中遇到语言沟通等障碍,但实践队成员能够沉心静气,循序渐进地记录他们的观点,真正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写入调查问卷。”

孙东方:“作为一名国贸专业的学生,这次跨学科实践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深入农村,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宅基地利用现状与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真实想法。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法律在保护耕地资源、维护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李雨航:“脚踩黄土方知政策温度,数据背后皆是民心权重。进行入户问卷调研时,曾以为《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课上枯燥的变量设计只是作业;直到听老人掰着指头算“补偿金够不够城里安家”,才懂每个选项都连着生计。随后,上王村村干部介绍他们村没有空闲宅基地的事实以及盘活案例,更让我们深刻体会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涵义。此行最珍贵的收获是:耕地保护政策的切口,不在文件而在田埂;让理论扎根的,永远是带着泥土味的真问题。”

为深化校地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法护粮”实践队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与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局共建“三位一体”实践基地。下一步基地将重点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研究;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乡村普法与法治建设。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操作指南》等实操工具。这场跨越秦岭北麓的青春实践,以“专业调研-政策创新-成果转化”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注入高校智慧。

(文字/宋珊珊 董家毓

图片/李奕玮

审核/谢丹 田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