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学院风采 >> 正文
行疆筑梦|走访嘎善村:体悟红脉传承,探秘锡伯非遗
发布时间:2025-07-12 作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工作,探寻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的魅力,西北工业大学“行疆筑梦”实践队走进了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嘎善村,开启了一场难忘的文化实践交流。

上午九点三十分,嘎善村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早已站满了村民与工作人员,其中不乏十岁的小朋友,他们在交流时说:“每周一我都坚持来升国旗。”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众人注视下缓缓升起,迎风飘扬在村庄上空。在场的每个人都挺直脊梁,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嘹亮的歌声里满是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

离开升旗广场,村干部圆老师带领实践队来到村史馆,充分了解嘎善村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变迁。圆老师深刻讲解了嘎善村的民族历史、“两横三纵”的布局规划、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民生工程及丰富文化遗产。随后,又带领实践队来到党史馆,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最后,实践队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伯族刺绣传承人郭小荣工作室开展了西北工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并合影留念。

结束了村史馆及党史馆的了解后,实践队来到郭小荣老师的俄勒春锡伯族刺绣合作社。推门进入,锡伯族民族刺绣服饰和荣誉证书映入眼帘。郭小荣老师介绍锡伯族刺绣文化表达的是一种自由、豪放、古朴的风格,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图案纹样素材上没有特定的要求,以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植物、水果、花卉等为主,追求原始的自然美,绣品色彩艳丽,对比性强,饱满均匀,讲究对称,装饰性强。简单介绍后,郭小荣老师着手传授实践队成员刺绣技艺,从手刺到机绣,实践队成员深度体验后表示锡伯族刺绣文化技艺要求高、审美素养高、实用性强。在后续的采访中得知嘎善村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并大力支持锡伯族刺绣文化的广泛宣传。

最后,实践队前往民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孔玉崇先生家中开展了锡伯族鸳鸯琴的了解学习。孔老师见实践队到来,放下琴笑着起身迎接,角落里堆放着制作琴身的木料和工具。在采访中了解到孔老师与鸳鸯琴的渊源起于小学校长的帮助,并坚持早起练琴,数年如一日,六年的时间练习大量曲目,实践队成员不禁被老人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作为50多年的老党员,孔老师积极践行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各类军工团演出,展现非遗文化特色。为了提高鸳鸯琴的制作质量及寿命,孔老师阅读了大量书籍,从物理学到数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从精妙的鸳鸯琴扩展研究至高深难题,实践队成员再次被孔老师专注的精神打动,最后实践队也送上了自身的文创产品并与孔老先生合影留念。

此行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见证了嘎善村如何将红色基因的赓续与璀璨非遗的活态传承紧密结合,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生动的基层实践样本。

(文字/王瑞昕

图片/程姣姣、王瑞昕

审稿/程姣姣

审核/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