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群星如钻,银河横贯天际。在海南文昌龙楼镇的海岸边,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拂过面颊,远处的发射塔架在夜色中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守护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梦想。就在几个小时前,长征五号B遥八运载火箭携远征二号上面级腾空而起,划破长空,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那一刻,轰鸣震彻大地,火光撕裂黑暗,十余名青年学子——西北工业大学“追火箭的年轻人”实践队成员,屏息凝神,目送火箭飞向天际。
这是他们2025年暑期“星愿启航”社会实践的高光时刻。这支由60余名西工大学子组成的队伍,入选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知海南、看海南、聚海南、享海南”专项,奔赴文昌、西昌、西安、北京等地,用镜头记录火箭腾飞的壮美,用脚步丈量中国航天的厚重,更用青春的热情点燃无数青少年心中的航天火种。
一、文昌:见证“中国星网”腾飞,触摸星辰大海的脉搏
8月13日,文昌淇水湾。晨光初露,实践队19名成员已早早抵达观礼点。海天相接处,云层如絮,文昌航天发射场101发射塔在朝阳下泛着金属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气息。

“建中国星座,助航天梦圆”——这是此次任务的主题,也是每一位队员心中的信念。当倒计时归零,大地震颤,火焰喷涌,长征五号B遥八运载火箭如巨龙腾空而起,直刺苍穹。那一刻,实践队成员李苾乐举起相机,手指微微颤抖:“我仿佛听见了整个宇宙在回应我们的呼唤。这不仅是火箭的升空,更是中国航天梦想的又一次远航。”


在龙楼镇的民宿阳台上、淇水湾的沙滩上,队员们架起三脚架,从不同角度记录下火箭穿越云层的轨迹。一位当地小学生挤在人群中,仰头望着天空久久不愿离去。实践队成员主动上前,蹲下身,用最通俗的语言为他讲解火箭的原理和“中国星网”的意义。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让队员逄晋感慨万千:“我们不只是在观礼,更是在播种。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科普’二字的重量。”

8月15日,淇水湾再次迎来实践队。这一次,他们见证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试验的震撼瞬间。火箭点火后被牢牢固定,烈焰翻滚,声浪如雷。“太震撼了!这不是简单的点火,这是中国探月梦想在地面上的第一次‘呐喊’!”实践队成员肖怀瑾紧握相机,声音激动得微微发颤。他通过长焦镜头清晰地看到,烈焰在导流槽中翻滚奔腾,火箭箭体在巨大推力下稳如磐石——这正是中国航天人“万无一失”严谨精神的最好写照。

长征十号火箭采用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大推力、高可靠性特点,是未来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科考站的核心运载工具。此次系留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其动力系统通过了最严苛的地面考核,为中国载人登月工程“三步走”战略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看着那束火光,我仿佛看到了未来载人登月的场景。”队员李秉文在笔记中写道,“我们这一代人,或许真的能见证中国人踏上月球的那一刻。而我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二、西昌:追寻西工大足迹,聆听大山深处的航天回响
与此同时,在四川西昌,11名实践队成员与“超燃青年”实践队一同深入大凉山腹地,探访中国航天的另一座重要基地。
8月1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遥六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送入轨道。发射成功后,掌声在指挥大厅外响起,而实践队成员却在思考:在这背后,有多少西工大人的智慧与汗水?

通过航天学院和学校官网,同学们了解到西工大在本次任务中承担的关键技术任务。据报道,西工大是试验二十八号B星02卫星核心载荷之一——“星上实时处理系统”的承研单位。“从导航算法到姿态控制,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西工大人’的严谨与担当。”队员周瑞宇动情地说,“我们不仅是来‘看’发射的,更是来‘寻根’的——寻找属于我们学校的航天基因。”

在采访西昌基地前参谋长孙工科先生时,老人用沙哑而坚定的声音讲述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基地建设的艰辛:“没有路,我们自己修;没有水,我们自己挖井。那时候,靠的就是一股‘为国铸箭’的信念。”队员们围坐倾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那一刻,航天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眼前这位老人眼角的皱纹与掌心的老茧。

“西昌的夜,比城市更黑,星星也更亮。”队员高子博感叹,“在这片寂静的山林里,每一次火箭升空,都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而我们,正把这份告白带回校园,带回课堂。”

三、云端:汇聚星火,共筑航天梦想
在实地奔走的同时,线上分队也以“同走航天途,同筑航天志”为主题,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航天科普行动。
7月18日至8月18日,队员们分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南京航空航天馆、陕西科技馆、安徽科技馆、浙江省科技馆、中国航天科工动力技术研究院等处参观学习。他们走进指挥控制中心,触摸仿真模型,与一线工程师对话,深入理解中国航天“从图纸到星空”的全过程。“原来火箭发射前要经过上千次仿真测试!”“原来导航系统这么复杂!”队员们在实践中走近航天。

8月下旬,实践队还组织了“同筑航天志”线上科普讲座,邀请航天爱好者、在校学生分享追火箭的故事与拍摄技巧。队员孙学瑞在直播中说:“我们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也不是科学家,但我们有一颗想把航天梦讲给更多人听的心。每一帧画面,每一次讲解,都是在为未来的航天人铺路。”

四、尾声:以青春之名,书写航天答卷
从文昌的碧海蓝天,到西昌的群山环绕,从西安的科研院所,到北京的航天展馆,“追火箭的年轻人”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祖国航天版图,用心灵感受时代脉搏。
他们不仅见证了长征五号B的壮丽升空,也亲历了长征十号的技术突破;不仅采访了航天前辈,也点燃了无数少年的航天梦。实践化为300GB影像资料、2份调研报告和多个科普视频,由队员们带回校园。这些成果将转化为科普课件、展览素材,继续滋养更多航天梦想。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肖飞老师所言:“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当年轻人仰望星空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星辰,更是责任与未来。”
时值实践队建立五周年,从2020年7月的天问一号,到2025年8月的中国星网,“追火箭的年轻人”们坚持记录下中国航天的一次次突破。这群西工大青年以青春为笔,以星空为纸,写下了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航天答卷。
(供稿单位/航天学院
撰文/刘黎可
供图/孙学瑞、韩宏润、肖怀瑾、刘黎可、徐颢泰、宋伟骏、李沛曜、李煜轩、孙孟迪、李寒奕、全钰晨
审核/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