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活动 >> 大学生社会实践 >> 正文
收拾行囊,金陵初探——“兰溪拾遗”实践队第一站
发布时间:2019-08-25 作者: 

收拾行囊,整装待发。2019年8月16日,抓住假期的尾巴,由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程凯丽老师和理学院2017本科生兼职辅导员王悦欣老师带队、13名学生组成的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兰溪拾遗”社会实践队一行15人抵达了“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的第一站坐落于江宁开发区的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东南大学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1921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是享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美称的中国“211工程”及“985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兰溪拾遗实践队十分荣幸地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们展开了以“非遗保护和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出席本次座谈会的有,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王廷信教授、原副院长李轶南教授、东南大学胡平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助理陈妍慧老师、团委书记戴卓老师、2017级本科生兼职辅导员王悦欣老师以及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的同学们。

首先,王廷信教授对西北工业大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表示十分鼓励新一代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的行动中去,对于这次社会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陈妍慧老师对于这次两校交流表示了由衷的赞扬,并表示期待艺术学院艺术细胞可以与理学院理性思维产生碰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出新颖的观点。

随后理学院社会实践代表队队长苏怡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实践队队长李月心同学对两只实践队成立初衷以及以往实践过程中的故事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展示结束后,东南大学参会的三位老师根据自身经历分别对本次社会实践主题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胡平教授指出了三点观念:1、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当了解,再去进行深入体验2、主要实践目的应当围绕如何让非遗在生活中生存下去进行探讨和研究3、不要让文化僵化在博物馆,更应当让其活起来。

李轶南教授表示,社会实践更应当着重于结束后实践报告的成果展示,也就是实践要重视于“留痕迹”,并且老师运用了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年轻人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使每一位同学深受鼓舞。

王廷信教授用自己以及东南大学和昆曲的事例,表明了对于非遗,主要要传播非遗信息,传播非遗价值,并且经过演示让大家明白非遗的价值

最后的问答环节,理学院实践队的同学们提出了关于建设与非遗有关的数字化平台和如何实现非遗的数字典藏等问题,胡平和王廷信教授都一一给予了回答。随后,陈妍慧老师戴卓老师和王悦欣老师分别表达了对于东南大学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感谢并分享了自身收获。

座谈会后,理学院社会实践队跟随讲解同学前往东南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参观了东南大学团委展览室,在同学风趣的讲解之下,实践队领略了东南大学共青团悠久的历史名人的风骨事迹以及近年来涌现出的校园之星的优秀事迹和学生丰富的社团竞赛以及创新成果。通过学习和了解,实践队的同学们对于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规划以及学生工作的不断完善提高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通过半天的交流,实践队的同学们都有深刻感受:

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吴洁星:    之前一直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但实际上艺术文化作为人们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是很多知识和技术的体现。我们理工科的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一些技艺背后所需要的知识原理树立起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而增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魏宇:    感谢西北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位老师针对非遗文化传承问题对我们的建议。目前,物理、化学的新材料普遍出现,随机械工程新工艺不断精密化,王廷信老师向我们表达传承的关键在于实现相关非遗的创新。我们在创新中,更应把新材料新工艺融入非遗传承中,新壶装旧酒,焕发古典非遗的新活力,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化宝库的新启示。正如王老师所说,我们要把握非遗的意义和价值,不要让非遗永远活在博物馆中,更不要让非遗成为一段回忆。   

 

 

理学院 /陈玮琦  图/蒋雨馨  审核人:张莹)